今早,小绿转给我一篇文章:《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 | 丢书大作战》
“书”、“北上广”、“地铁”。这三个关键词攒在一块儿,我本能地警觉:这恐怕又会成为一场小清新们的狂欢。
果然,到半下午的时候,这消息已经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所谓“丢书大作战”,就是主办方找了一堆明星,准备了一万本书丢在北上广的地铁、公交、顺风车上,谁捡着了谁拎回家看,看完还是丢回地铁上。同时还号召大家都去扔书,“让拥挤的地铁和乏味的城市变得不一样。”
神经病啊!
这年头有人缺书看吗?上卓越、当当看去,书都卖成白菜价了,网上的电子书便宜地连白菜都不如,北上广的年轻人是有多稀罕你在地铁上扔下的几本破书?
热爱阅读的人都是挑剔的。因为阅读最大的成本不是买书的钱,而是阅读本身所付出的时间。
每年都有成百上千本书印出来,真正爱读书的人没有精力去筛选好书,找到了好书也没时间看,这才当前的最大痛点好吗?哪个读书人不是家里屯着十几二十本买了却没翻开的书?现在你找几个明星扔几本破书在地铁上,我多蛋疼我才去捡来看!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这个活动就和“读书”没有任何关系。
它更像是一群伪文青的装逼盛会。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的沙发上多多少少放着几本书——全是字大图多的那种,至于白落梅安意如那种“全是字儿”还“文辞华丽”的书,他们也是读过的。这让他们有了一种自己也是读书人的错觉。
这就是所谓的“伪文青”,他们一个显著特点:他们热爱文艺,热爱文艺所带来的“优雅”的感觉。但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土鳖,所以对阅读缺乏鉴别和品味,也缺乏真正的阅读能力和毅力(没错,读书就是需要毅力的)。
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自以为自己爱阅读。
正是这帮土鳖,构成了“丢书大作战”这类炒作活动的主要受众。他们满大街寻找明星们扔下的破书,同时随地丢弃自己的破书,沉浸在“让拥挤的地铁和乏味的城市变得不一样”的优雅气质中,至于这些破书捡回家之后干嘛——
还用问吗?发朋友圈啊!不然还能怎地?这种随手捡来的破书谁有闲工夫读啊?
真正爱书的人,自己的书都读不完,哪有时间去别人丢掉的书?
这个什么丢书大作战,本质上跟之前很火的“康夏卖书”如出一辙,受众也是同一群体。
去年五月,朋友圈同样是被一篇关于“书”的文章刷屏,一个叫看康夏的,号称要出国了,打算卖掉整整25柜藏书。这倒也很正常,但康夏卖书的方式很奇特:不给你列书单,也不允许自己选书,而是你给他60块钱我给你寄三本,你给他99我给你寄七本。
这尼玛就有点奇葩了。
想象一下,有天你听说浙江最大服装厂温州服装厂倒闭了,清仓大甩卖,你付了钱,他随手甩给你三件衣服,至于这衣服好不好看合不合身他一概不管——这种甩卖你能接受吗?
果断不能啊,简直是明目张胆的强买强卖啊!
可是为什么换成书就能接受呢?同样是强买强卖,为什么换成书就是情怀爆棚?
归根结底,还是伪文青没把书当个事儿——衣服是用来穿的,必须轻挑细选;至于书,反正不是用来看的,合不合适又有什么关系呢?参与“康夏卖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晒朋友圈和微博,所以最后收到什么书不重要,收到书晒出来才最重要。
最后康夏收了77万,寄出一大堆毫无阅读价值的书。
别高估伪文青的智商和鉴别力,事情败露前他们都在微博上情怀满满地晒着刚收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爱的教育》、《科学小探索》,场面一片温馨,直到大家突然发现,咦,你也收到《爱丽丝漫游奇境》了?这特么就尴尬了,大家几十块钱买来的,都是些地摊上论斤卖的特价书啊?
接着伪文青愤怒了。然而活该。
说实话,如果康夏寄出的这些书没有被晒到微博上而只是晒在伪文青各自的朋友圈里,他们估计现在还沉醉了自我感动中,而康夏在国外愉快地数着钱,也算是皆大欢喜。
只可惜最后康夏没保住钱,伪文青没装成逼,闹了个两败俱伤,惨烈。
我始终觉得,阅读只是众多业务爱好中的一种,本身并不比踢球追剧打游戏高雅,实在没什么情怀可言,丝毫不值得拿来装逼。
喜欢阅读,找自己想读的去买来读就是了,反正又不贵;不喜欢阅读,连上WIFI玩手机就是了,何必非要去弄一大堆别人丢下,并且自己其实并不想读的破烂书回家?
是说话,这种行为真的很LOW,比大妈贪便宜捡书回家垫桌角更LOW——起码大妈还知道让书发挥点实际作用。
要满足自己的小情怀,很多种方式,这个社会从来不缺情怀贩子,你可以辞职去旅行啊,你可以去感慨“回不去的故乡”啊,你可以买锤子手机啊,你可以喜欢清晨的阳光啊……
干嘛非要跟书杠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