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鲁豫和易立竞访谈的真实感受

这两位阅尽千帆的女性,许多人的人生也许少说有几百个,应该都深深的融进他们的生命了吧。他们只是坐在那里淡然地处在那个时刻,但是他们的人生如此广阔。

首先是文字和影像的区别。文字更有善意更幽微更沉淀和保持一些美好的距离,影像更难以更改一些细微的词语因为高清镜头的存在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但是易立竞很喜欢影像方式,她觉得影像正是可以抓住这些精准的细节。

其次是关于恶意剪辑。易立竞说自己辛辛苦苦做的东西被人剪辑得面目全非。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受到她眼底一瞬间的悲伤,似乎很多幽深专心的努力都不值得了,没有任何人看见甚至被所有人误解的。让我思考短视频,我似乎今后都更不想看短视频了。为了一己私利而产生的作品该是多么具有毒害性,完全不纯粹的目的。

第三是关于面对他人的非议我们该怎么做。“我没有表达”,所以鲁豫老师在总结自己陷入很多负面风波的一个原因是自己选择忽略而不是直面。想起自己目前的难题,似乎也是来源于我没有直面自己目前就是需要寻找一份自己获得经济独立的工作这样的诉求,而每天陷入在自己和父母这样狭窄的空间里这样的困境中。

第四是一种精英叙事的转变。鲁豫老师提到自己在采访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无法采用精英叙事,因为很多声音告诉她,“我凭什么听他的故事,他出生在罗马”。我想到之前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说法,这个时代的平民化更多人有话语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的扁平化,以前精英阶层的很多东西是封闭的,但现在这种流动性可能加强?

第五是关于对采访的热爱。易立竞形容这份热爱的方式是,“我发现自己会很好奇她接下来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首先对她这样走在专业前列的人仍会去强调自己的热爱感到惊讶,尽管她做了很多相关的事情。其次是她的形容让我产生怀疑,是否很多人本能地都会对他人感到好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者记者这个行业一定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吸引着他们。对人的探索欲可能远远不够?比如镜头前的紧张刺激?是否是想要采访那些大拿?

第六是关于访谈者的精神。“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我很喜欢易立竞的这句话。

第七是对他们的个人感知。其中我看见鲁豫老师的眼神很平静但是仍旧充满好奇,这是一双多么有神的眼睛,许多沉淀的宁静在里面。但是后来渐渐感觉鲁豫老师有一种潜在的精英叙事在里面。她给我一种审视他人的感觉,其实她自己也知道,一旦没有事业放松下来,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虚,因为她会从访谈中得到一些隐隐的优越感。因此看似是鲁豫在访谈易立竞,其实每次易立竞自己说完一些经历,鲁豫没有接住她而是说自己,而易立竞会真的看见并且去感受一些东西。我能感觉到一些隐隐的防御,当然这很正常,更何况是在镜头前会有很多端着和矫饰。这也是我很厌恶的东西。我不是想要拉踩,只是觉得这和两者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而且社会精英也有其存在的必要,这是一种隔绝性的准入机制。而我会更喜欢易立竞这样平和以及能够深入感受时代内里的人。她似乎是真正想要深入别人的灵魂,真正地看见别人,和她站在一起。她在访谈中不止一次提起自己对某件东西极致的热爱。

最后涉及到世界观,一个人如何看待他人,怎么解析他人。不同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鲁豫会愿意去解析人性的复杂性,强调还原这种复杂,更愿意去探索这种复杂,而且会很有边界感,自己到某个地方会自动停止而不是等对方说不。而易立竞似乎有自己对人性整体的理解,她渴望逐渐和对方走向同频,互相敞开心扉的感觉,感觉是会遵循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走,而且相信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鲁豫说自己是个非常安静的人,而且动力似乎完全来自于访谈本身。而易立竞说自己会拥抱生活中的许多挑战。所以我觉得鲁豫某种程度是个没有生活的人,她从小就隐隐感受到自己的使命,这是个多恐怖的事情啊,真的会有人三岁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