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一个人有学问,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和“地理”在古人眼里是何其深远和辽阔。以古人的条件,要想了解天文,那必须要有耐心而持久的观察;而要想了解地理,则必要经过艰苦的探索和跋涉。古人的地理知识,是靠双脚丈量出来的,像司马迁,像郦道元,像徐霞客,可以想象其中要经受多少苦楚。
今人要幸福的多,电视上有纪录片,学校里有地理课,手机上有旅游软件,对于一些徒步、骑行或自驾游爱好者,也会“一念起万水千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上路。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在如此便利的条件下,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对地理知识、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无所知。
地理的背后是国家历史的演进,是民族文化的绵延。青藏高原如何改变亚洲的气候?黄河流域如何孕育的中华民族?历代的农人是如何将水网纵横的百越地区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和文化的标志。所有这些,都在这本《这里是中国》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它让地理摆脱了枯燥的数字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地形形成讲到区域的今天,从古到今的所有演变贯穿起来,并配以朴素的讲解和清晰的图片,相比于地理科普图书,我更愿意称它是一本爱国教育的教材,值得每个中国人仔细品读。
中国如此广大,不光是体现在国土面积上,更因为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从西到东由高至低划分为三级:青藏高原及周围的高寒荒漠地区,最大程度的保存了生物信息,免除了人类活动的破坏;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文明,又丰富了动植物宝库;华北平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让汉民族变得更加富庶,临近河流海洋的城镇经济发展也让农耕文明展现了更多瑰丽的姿态。
如此丰富的资源是其他国家很难企及的,这些宝贵资源也应是属于全民族的。
曾经这些绮丽的资源,用它们特有的方式,保护着我们这个民族。
书中介绍了被誉为“贵州第一山”梵净山,三次用它的纵深与雄伟,保护了我们西南地区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在“天空之城”景观的背后,是它面对一次次的气候突变、人类砍伐时,用它多样的气候环境接纳逃难至此的动植物,保护它们免遭灭绝。若不是有它作为缓冲,我们将丢失多少财富。
今天的我们也该用我们的行动,来保护这些坚强同时也脆弱的环境。在地质运动面前,曾经的“人间仙境”九寨沟顷刻间毁于一旦;在人类扩张活动面前,东北一望无尽的针叶林成片成片的倒下;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大拆大建尽毁了历代的文化建筑又立起新的风格地标,如此往复,最后受伤的只能是环境和文化。
今天的我们,可以更深切更详细的认识我们这个国家,但同时我们也更难有机会走出房间去亲近去感受这片土地。其实大家从心底是愿意融入大自然的,要不然为什么李子柒会成为网络上被人追逐的红人呢?
面对如此壮阔美丽的国家,我们每个人不应该好好去欣赏去触摸去感觉吗?
中国,等你来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