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战国篇·16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最惨烈的战争,对战双方的士卒人数达到百万,战败方赵国四十万的士兵被尽数坑杀。
在过去,我们只注意到赵括多么青铜,只会纸上谈兵,但在阅读了《资治通鉴》之后,我发现事实不是这回事,赵括有错,但不全是他的锅。
本篇文章,便向大家分析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的真正原因,是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犯了三个大错。
错误一,赵国主动蹚浑水
老实说,这事原本跟赵国就没关系。
人家秦国跟韩国打的好好的,赵国非要来凑这个热闹。
起初,白起进攻韩国,攻破了韩国腹地的一座城池,野王。
这个野王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韩国的国土南北隔开了,韩国的国都新郑在南边,北方的上党郡就被孤立了,大军没法绕过秦军去营救。这就意味着,上党郡马上就不姓韩了。
这其实就是白起的阳谋,人家也不藏着掖着,也没必要,因为韩国即便知道,也救不了,这就是实力。
结果上党郡的郡守急了,这个郡守还是比较爱国的,面对秦军压境,积极的想办法。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赵国。
其实,上党郡在秦,韩,赵的边界,东北方就是赵国,居民往北走走遛个弯,就出国了。
赵国在赵武灵王改革之后,国力有了很大提升,隐隐有称雄的迹象。
上党郡守是这么想的,怎么样上党都要丢,不如投降赵国,这样韩赵联盟一起对付秦国,多少有些胜算。
话说这么说,但实际上,韩国就是想把赵国拉下水,祸水东引。
在后来大战爆发时,韩军压根就没上。
自己的地盘被夺了,还站在一边隔岸观火,这领导当的实在是有水平。
杜牧说的不错,亡六国者,六国也。
结果,上党郡守就派使臣去投降赵国了,告诉赵孝成王,上党郡大小17个城市,想跟着赵国混。
赵国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不拒绝。
从当时的情况看,上党郡是个烫手的山芋,秦军费了那么大功夫,就是为了上党郡,绝不可能自己栽树,让赵国人乘凉。
赵孝成王有点犹豫。
如果选择拒绝,好处是可以事不关己,你们打你们的,我继续发育我的,赵国没有危险。但坏处是那17个城市没了。
如果选择接受,好处是得到17个城市,但坏处是将自己架在火上烤,直面秦军的怒火。
选择不多,但是有点难选。赵孝成王犯了难,找了俩人咨询。
第一个人是赵豹,一听这名字好像有点刚猛,但实际上,赵豹很有智慧。
他说道:“秦国对邻国采取的是蚕食政策,一口一口的下肚。它把韩国拦腰砍断,使韩国领土南北隔绝,难道目的只在占领野王一个地方?很显然,他们的目标是上党,认为自然会掉到他们口袋。韩国驻守上党的那些官员,所以不向秦王国投降的原因,是想把灾难转嫁到我们赵国头上。秦国辛辛苦苦耕种,赵国却去快快活活收割,即使我们强大,也不能从弱小手中夺取。何况我们弱小,怎么能从强大手中夺取?我建议,千万不可以接受。”
说的有理,但赵孝成王还是继续问了赵胜,也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
赵胜没分析,只是表了态度,接受。
等的就是这个,赵孝成王于是派赵胜去接受上党郡。
其实赵孝成王非常想要上党,但又怕秦军,此时有人支持自己,仿佛有了底气。
当然,上党郡并不是不能要,赵孝成王错就错在接受了,但没有做好应对秦军怒火的准备。
结果,等派人去时,上党郡大部分地方都被秦军占了,赵国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多少土地。
而此时,赵国已经进入了战场,退不了了,被迫与秦国进行了军备竞赛。
贪心,而又没任何准备,这是赵孝成王的第一个大错。
错误二,抢了秦国好处后,期盼跟秦国讲和
战争刚开始时,赵国为名将廉颇为主帅,但面对秦军仍旧屡战屡败。
于是,赵孝成王慌了,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对策。
两个选择,战或和。
选择1,刚一点,继续战
事实已经证明,单靠赵国抵抗秦国,获胜几率很低,所以选择继续战的话,需要寻找同盟。
在当时的国际上,韩魏两国被秦打怕了,不可能指望,燕国虽然是邻居,但老喜欢背后捅自己刀子,比起对付秦国,燕国更想对付自己,不能合作。如此一看,只剩下齐楚两国了,三国合力,对付秦国应该不成问题。
选择2,怂一点,服软求和
向秦国割地赔款,希望得到秦国原谅,自己不懂事,道个歉,这事就过去了。
同样,赵孝成王问了两个人,一位大臣楼昌说求和,一位大臣虞卿说向齐楚联盟。
赵孝成王说实话,他不想打,于是选择了求和,并且派了赵国的名士郑朱去秦国求和。
第二次大错就此铸成。
为什么,秦国早就想消灭各国,眼下战机怎么可能放过。
赵孝成王没琢磨清楚秦国的意图,人家一直都有统一六国的梦想。
如今,赵孝成王想要求和,并且送了一个名士过去,秦国自然会好好利用。
如何利用?
通过大肆宣扬赵国求和,让各国看到赵国已经向秦国屈服,这样,哪还有其他国家敢帮赵国呢?
幻想秦国能接受求和,这是赵孝成王第二个大错。
错误三,以赵括替换廉颇
为什么赵孝成王要换廉颇?
因为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军一败再败,廉颇选择了坚守。
当然,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赵孝成王想撒火,自己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如今的局面,廉颇不出战的方式实在让赵孝成王憋屈。
于是赵孝成王对廉颇大为不满,屡次加以责备。
无能的人,最擅长的就是窝里横,在外面受了欺负,不敢吭声,就在家里欺负老实人,典型的欺软怕硬。
廉颇是臣,他没法说不,只能默默憋着。
恰在此时,秦国丞相范雎用了反间计,使用黄金二十四万两(接近现在4亿人民币),通过亲秦分子告诉赵孝成王,秦国最怕的赵括。
赵孝成王似乎完全没了理智,竟然选择了相信。
赵括从来没上过战场,他只是有个名将老爹赵奢。
廉颇的好基友蔺相如赶紧劝谏,说赵括只会读兵书,真实实力就是个青铜。
然而,赵孝成王不信,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蔺相如劝没用,赵括的老妈又来劝。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究竟是啥水平,告诉赵孝成王,儿子只会耍威风,大王赏了财物后,他没研究打仗,而是天天看哪里房子便宜,赶紧去买。
老太太求赵孝成王撤回命令,别坑了士兵。
赵孝成王的脾气也非常倔,告诉老太太,自己注意已定。
自己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丢了面子,这个面子一定要争。
老太太没招了,告诉赵孝成王,如果赵括出问题,请求别连坐家属。
赵孝成王说可以,这是他最后的倔强。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括惨败,轻敌冒进被白起包围,没了粮食供应,赵军饿了46天,最后互相谋杀吞食。
人被逼到了绝境,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这是一句真理。
赵括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就此溃败。
投降后,白起为了永绝后患,将40万人坑杀。坑杀的地点就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十千米王报村,附近有个狭谷,旧名“杀谷”,唐玄宗后来改名为“省冤谷”。
临阵换将,刚愎自用,这是赵孝成王的第3个大错。
由此,经过连续三次犯错,赵国终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赵孝成王犯错,结果却由人民承担,多达四十五万的赵国人,为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付出了生命。
写到此处,想对各位领导们说一句,千万别意气用事,要有大局观,别只盯着眼前那点利益而忘了大局,你们简单的一个决定,影响的却是无数员工。
我们不得不感慨,有一个英明的领导,是多么的幸运。
我是一分,是历史应用派,我的口号是:让历史活起来!
历史在变,但人性不变。我希望通过阅读历史故事,指导当今做事,如有道友,欢迎关注呀。
所写故事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同时参考多种历史书籍。个人认知水平有限,欢迎大家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