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说乾隆皇帝不会作诗?你怎么看?
老街看到有人找到两首传说为乾隆的诗,把这个地位曾经无比崇高的诗人调侃了一番:
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 。有朝一日掉过来 ,上面不锯下面锯 。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据说这是乾隆皇帝写过的打油诗,至于到底是不是乾隆作品先不去探讨。但笑话乾隆不会作诗这件事就值得探讨了。
我以为一个人一生能够传下来四万多首诗的话,不可能不会作诗,也不可能都是垃圾产品。只不过我们现代人连唐诗宋词都没有看完,估计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乾隆的故纸堆中沙里淘金。
为什么乾隆作诗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个笑话呢?在探讨这件事以前,我们先看看古人关于删诗的故事。
一、删诗的古人
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说过:
中国的好作家是大抵“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就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我想,这大约和现在的老成的少年,看见他婴儿时代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一样,自愧其幼稚,因而觉得有损于他现在的尊严,——
于是以为倘使可以隐蔽,总还是隐蔽的好。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鲁迅说,很多作家对于自己年少时的作品总有些惭愧,认为影响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所以在编撰自己的文集时候,就把年轻时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烧掉”。
这个现象并不是鲁迅口里的”好作家“,古代的诗人们也是如此。
例如在北宋,词并没有被普遍承认为“正统”文学,所以北宋人一般不把自己的词收入文集。到了南宋,陆游也不满意自己的一些词作:
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淳熙己酉炊熟日,放翁自序
杜牧为了有意使他的诗集面目符合于他的诗沦,也曾经烧掉许多丽情诗,不编入集。更有名的是南宋杨万里,据说他在30多岁的时候,对自己过去的作品不满意, 狠下心来,一把火全烧掉了。
我们可以看一首欧阳修的词,《千秋岁·罗衫满袖》:
罗衫满袖,尽是忆伊泪。残妆粉,馀香被。手把金尊酒,未饮先如醉。但向道,厌厌成病皆因你。
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红笺著意写,不尽相思意。为个甚,相思只在心儿里。
假如不是别人的作品误为欧阳修的作品,如果不看作者名称的话,你觉得这首词和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有什么区别吗?当年晏殊讽刺柳永不正是这种词风吗?
很多诗人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作品采取毁掉、不编入集的办法,好比今天的人总喜欢发美颜照片一样,对于拍的不好的照片直接删掉。
目的就是:不给你们笑话我的机会。
但是,乾隆似乎没有这个自知之明,也许拍马屁的人多了,谁敢替皇帝删诗呢。也许他自己对那些鱼龙混杂的作品一个也不想丢弃。当然鱼多还是龙多还是螃蟹多另当别论。这正是鲁迅所说的:
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旧作品虽然幼稚,但是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也能看到当年的天真,未必老年以后还能写出来。保留也是有价值的,光屁股照片留着为未尝不可。
二、我们可以嘲笑乾隆吗?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除了作者自己取舍以外,大多经过历朝历代文人或者出版商的挑选,编入各种文集才流传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作者的劣诗都被淘汰掉了,所以我们见到的多是其优秀的作品。
而乾隆皇帝离我们太近,自己又不舍得删诗,所以“出屁股,衔手指”的作品似乎多了点,也难怪被大家嘲笑。
另外很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矮人看戏等毛病,当你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时,当然要找其不堪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
例如看余秀华,读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认为这个人一味低俗;看贾平凹,如果只读到一本《废都》,就把他定位为黄色作家;看汪兆铭,读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就以为他是革命英雄;看姚明,只见过一次被马布里盖帽的镜头,就认为他是傻大个。这都是瞎子们在摸象,是以偏概全、以管窥豹的浅薄。
关于乾隆,老街也没有看过几首诗,但乾隆是一个几万首诗的作者,也是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读书人。我以为现代人去嘲笑他作诗的水平,还是有点偏颇了。
偶尔调侃一个诗人尚可,但是要想正确评价一个诗人,至少还是要多看看他的作品才能有一点发言的权利。网络上笑话乾隆的人们,有几位看过乾隆100首诗以上吗?何况他有几万首?
三、乾隆的几首诗
在乾隆的爷爷康熙时期,乙未1679年,科举又恢复了诗赋取士,读书人必须精通格律诗才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每一个举子都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的层层打怪升级才能到达最后一站:殿试。在这里他们会遇到终极主考官:皇帝本人。经过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时,他才十岁,祖父康熙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命令养育宫中并亲授书课。因为爱屋及乌,康熙决定把帝位传给了雍正,雍正帝归天以后,弘历顺风顺水继承大统,这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自小读书的乾隆帝,一生主持了多次科举的人,还不会作诗吗?几万首诗传世,难道都是笑话吗?
老街没有看过多少乾隆的作品,借这个机会,随便选几首诗和大家一起看一下。
1、七律《卢沟晓月》[清] 乾隆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
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这首工整的七律虽不出奇,估计今天很多诗人读过后,也未必敢笑话他。
2、七律《雪》[清] 乾隆
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
这是那个作打油诗吟雪的家伙吗?
3、五律《咏煎盐者》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哈,这像是一个皇帝写的诗吗?如果不是皇帝的作品,在文字狱如此残酷的时代,会不会把作者投入大牢定一个讽刺朝廷的大罪。
4、一首仄韵五绝《小匡庐 其五》
仰有阴可乘,俯有鱼可钓。中有静观人,悠然发长啸。
这首@老街味道比较喜欢,有味道。
5、七绝《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读了这首诗才知道,原来清朝就有菜籽油了(或许早就有了,我孤陋寡闻。)。这首咏物诗将菜花赋予了高尚的人格,能联想到国计民生是很高的境界。我听说乾隆也有诗入选中小学教材,不知道是哪一首,不过我以为这首有资格入选。
6、《菩萨蛮·圆明园四十景》
偎红倚绿帘栊好,莺声浏栗南塘晓。 高阁漏丁丁,春风多少情。
幽人醒午梦,树底浓阴重。 蒲上便和南,摐摐声色参。
读过这首词,是不是对曾经的圆明园无限向往?乾隆的这些诗一看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诗人,乾隆的近体诗、古体都有大量的诗作传世,也可以说各体兼备了。
清朝皇帝对于后代教育非常严格,用今天的话说,乾隆是接受真正精英教育的人,在英国一定是剑桥牛津毕业,在美国一定是哈佛、麻省毕业,在中国一定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和南:是佛教语,佛门称稽首、敬礼为和南。作诗的人,这个词会用吗?
四、韩寒的领悟
对于大多数的读者、甚至学者来说,笑话乾隆的诗作并不一定够格。老街虽然没怎么读过乾隆的诗作,但是我自己写诗,我知道一个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的人不容小觑。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韩寒的一篇短文《民间高手和职业运动员到底谁更强》,当年他自认为是金山齐达内,他们成年人组队和一帮职业梯队的小孩踢了一场球, 惨败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我护球很像梅西,射门很像贝利,曾经一度觉得可以去踢职业试试。然而这一切都在某个下午幻灭了。
我二十岁,正值当打之年....对手是上海一支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
上半场结束后,我作为金山区齐达内只触球了一次。你们没看错,我他妈只触到了球一次,上半场20分钟,我们就被灌了将近20个球。
我们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十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溜。
据说那个小孩队伍中有后来的国脚于涛。韩寒自己是一个职业赛车手,他说他遇到过来自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和各种民间高手的挑战, 甚至直接下战书的也不少,哈哈。
结束语
球迷可以评价球星,也可以笑话球星,但是真正的球迷心里有数,人家是个职业选手,如果真正比赛就会”被小学生们当狗溜“。
看一个作者也是,可以笑话一下某些你不认可的作品,但是也要试着多看一点人家的作品。余秀华不是那么低俗,贾平凹也不是下流,姚明最后进了名人堂,汪精卫却成了汉奸。
至少,不要再笑话乾隆不会作诗,笑话乾隆不会作诗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