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提:
部分研究甚至是教科书,喜欢将宋代描述为中国的近代初期。其原因在于,此一时期的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极大的变革。经济方面,有大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进步、贸易的发达以及纸币的使用。文化方面,则有文官制度的成熟、教育的普及、文学艺术的种种成就。凡此种种,都有与近代欧洲相类似的成就,故以宋代为中国近代的初期,似不为过。
提出疑问:
1.如果视宋代为中国的近代初期,那么为何直到近代西方出现之时,我们的近代后期还没有接踵而至?为何在许多方面都很先进的宋代统治阶级,没有向更广阔的领域继续开拓?
2.经济因素是否可以构成前近代中国文化的重心?(作者以为,在宋代占据中心地位的,应当是政治。)
提出新观点:
南宋初年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塑造了此后中国的形象,其影响绵延若干世纪。
按:以西方历史为度量衡来评价中国历史,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别的我不懂,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过去也有不少人强调经济因素对文学繁荣的促进作用,但事实上,中国的文学与思想往往会在战乱年代(也即经济状况不那么好的时代)产生极大的突破,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东汉末年有建安文学与曹氏父子,五代十国便有花间词与李后主,当然经济状况好的时候文学也会繁荣,比如唐朝的诗歌,但经济因素似乎并不完全决定文学、思想的发展。由此而推,人们是否可以用经济因素来判断中国进入了近代初期呢?起码是令人怀疑的。至于南宋初年是否塑造了以后中国的发展模式,还需要看作者进一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