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本最精彩的书。它连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传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缩影。它每天更新甚至每秒更新,结局只不过是它其中的一个点。这是我读了些许文章从中得到的感悟。与此同时,觉得但凡读过的杂乱无章的好奇篇章,亦是有趣逼人的小说的都组成了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色彩碎片。或明、或暗,或红、或紫,各人各有各的体会。
人写着写着就成了作者。对作者的向往,从读一篇篇佳文而起。读书万卷,下笔有神。神之所在,一往而情深。不知什么时候,读着读着就成了读者。在博客、微博、APP还未普及的时候,觉得开卷有益。书里的一句一句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一样窜进脑海里,不停地冒泡。起初对此起彼伏的泡泡未加留意,任凭破裂、消失。后来,觉得绕有趣味,便取来纸笔,记录下来,当作札记。虽红不过脂砚斋的批注,却也颇为满意。觉得能给作者批注,不禁欢喜。纸上得来笔下思。一字、一句、一段、一篇慢慢跃然纸上。回过头去看时,字迹褪了色,却还认得。当时写的心情是捕捉不到了,只是觉得又好笑又好玩,想来是长大了,但稚气未脱。
还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作业,把写过的作文装订成册。当我完成任务时,如释重负。有目录,有页码,缺了序言,缺了页眉。捧着呕心沥血整理出来的作文集,满是感动。同学之间还互相鉴赏了一番。现在想起,好有诗意。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章来源的渠道多了,我的阅读量也慢慢地增多。只要文题刺激了我的脑细胞,我都会仔细地读下去。觉得有必要的便转载,然后附上转载说明,仿佛给文章书写获奖感言。
写与读,论先后的话,好比鸡生蛋,蛋生鸡。没有写,哪来文字,哪来篇章,哪来读。但没有读人、读事,读生活,哪来写,这无可否认。尚且把它们当作一双,你来我往,日益精益。
写与读,是不同的交流方式。输出与输入。如果论轻重的话,我偏重写。读可以开阔视野,填补人生空白。但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当古人在灯下挑灯夜读时,相信他们也在奋笔疾书。时代在进步,我们书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思维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引经据典搜度娘便可轻易做到。我们似乎在追求更新、更能代表大众心声的文章。
关于写与读的交流。或细节,或全局,都是另一种遇见。好比作家的读者见面会,读者交流会。当作家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面对提问,回答,这是一个可以用一篇文章来回答的话时,我似乎听见了他渴望与读者交流的心声。
写与读,或兴趣,或爱好,或职业,或事业,都是对生活最文明、最有深度、最儒雅的呈现。当它们是兴趣爱好时,或许你会觉得一切利益相关都会玷污了文字;但当它们是职业事业时,一切稿筹都是心安理得的囊中物。只是程度不同、认识不同罢了。
边写,边读,就挺考究编辑器的功能了。如果能想读哪里便读哪里,想写哪里便写哪里,一输关键词,自动跳转,就不用我煞费苦心地来回了。写有写的套路,读有读的套路。不想套路读者,便没有按套路来写。以上即是我关于写与读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