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个初学者
参加读书营前,我对于心理学及人生哲理方面都有点感兴趣的,公众号加了不老少,武志红及张德芬老师的文章看了近1.5年的时间。里面讲述的都是他人的故事经历,对我还是有点启发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向我推荐了剽悍晨读,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我也希望自己不要一直平庸,初期加入读书营的目的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演讲及写作能力,3月份经历了10天10本书的活动,意识到自己之前读书是没有目的性的,只是挑自己感兴趣的的去看,过目就忘,3月份活动使我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个初学者,有更多的好书等着我去发现和学习呢!
2.挡不住的步伐
3月份读书营后,我专门准备了笔记本,把从当当淘来的书摆在书架上,准备边看边记录,然后写下随想,结果呢,只要有空,我就去翻书看,多则二三十页,少则三五页,虽然读书笔记一页没记,至少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
3.下定决心
过了一个平静的4月,坚持每天早晨打卡。由于刚接手离职统计的活,看到5月读书营的活动主题,我还是有些犹豫,但也不甘心,做一件事情,成功了是荣誉,不成功也可以得到智慧,义不容辞,向连长提交了申请,下定决心挑战5月主题营活动。
4.等我来战
10月1本书,貌似很容易,怎么选书呢?刚好有猫叔推荐的十几本啊,看了书单,犹豫不决,只要是猫叔推荐的,都值得一读,翻来覆去。毕业十几年了,也读了15年的书,还是没读明白,觉得一无所获,甚至学的东西与工作无关,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学好知识和文化,于是选了好好学习这本书。
5.懵懂时期
原本打算买来提前看一遍,10天看10遍,爽歪歪,打算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书到后也没时间打开,打卡前一天匆匆看了几页,感觉书很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也不清楚第一天的打卡文怎么写。我是个靠谱的人,既然参加了就要去实践。我的打卡文是以清单的形式出现了,按时打了卡,对书的内容啃不透,无法下手。
6.焦虑着急期
第二天的打卡文也好应付,到了第三天,有点想奔溃的感觉,自认为读了好多书,怎么到写的时候下笔好艰难。我想到了求救,@排长还有指导员,经过他们的一番解说,我懂得了三段论,还是不确定如何下手。到第四天的时候我@了我的同事,就是向我推荐剽悍一只猫的,她分享了自己的文章,也帮我看了我的打卡文,我的打卡文文字也清晰,论述有点啰嗦,而且最后的结尾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我晕,还是三段论没用好。
7.自我提升期
通过我之前同事交流和反复看她的打卡文,还有每天评最佳的文章,发现了点套路:她们的文章标题引人注目,穿插引用故事或者典故,结尾引出结论,我开始在标题上下功夫了,还有文章中间部分,并结合自己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事,最后得出结论,自认为的三段论形成了,除了刚开始排长表扬我结合个人经历外,再没被提过名,有点失落,我得继续啊。
8.穷追不舍
想要写出吸引人的文章标题,除了苦思冥想外,脑袋里面也得有干货啊,后悔自己读书少肚里没货,来不得半点着急,还有故事的引用,都是大家熟知且有影响力的,还有个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时除了抒发自己感想还要注意,能给目标读者带来什么?就比如我们读别人的文章里所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上都很重要,我的满满积累啊。
9.路漫漫其修远兮
文章结构有眉目了,接下来就是积累素材,怎么办?多读书,来不得半点马虎。成甲老师讲知识管理、低层规律、临界知识、二八法则等等,我不甚理解,更谈不上如何实践,怎么办?想起重要一句话:一本书里如果有20%的知识能够为你所用,算很不错了。
10.理论结合实践
5月读书营期间刚巧是我讲课的档口,把书里学到的给学员侃了几句,并领他们通过所学应用实践,无奈本人的逻辑思路还未正式形成,课件有点凌乱。通过5月主题营加强巩固,我需要学习和请教的知识和人很多,读书来不得半点着急,我要牢牢记住,通过多读、多想、多写和多练,寻找底层规律,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