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有些博主发一个月读了几十本书,一年读了上百本书,焦虑感又开始环绕心头,为啥我们一年到头读的书还没博主的五分之一?或者有些朋友一年到头可能都看不完一本?
不要急,先不要定我们一个月或者一年一定要读多少本的flag。凡事有开始,循序渐进!先静下来去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
培养阅读的习惯,首先是选书。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书,是让自己喜欢上读书的开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的有趣的那一天再读”。不只是名著,对于所有的书都是这样,不要强迫自己读书,读不进去,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只会增加很多负反馈,久而久之就不喜欢读书了。我自己就是个例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买书,但从来没有读完的时候。因此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每次看书都觉得很煎熬,提不起兴趣。现在想来是因为我那时候买的书并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书,那时也不会选书,很多时候跟风买本名著,或者是看着名字喜欢就买了。实际书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还硬着头皮去读,自然没有乐趣可言。所以从选一本你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吧,慢慢会进入一个正循环,让你越来越喜欢读书。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每天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看书啊。那想想每天工作那么忙,玩手机的时间有多少呢,与刷手机获得短暂的快乐,长久的空虚,不如读一本喜欢的书,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快乐!
我是这样开始的,因为睡眠一直不太好,而睡前玩手机又很影响睡眠。因此我给自己定下目标,睡前半小时不许碰手机。当然这个是要循序渐进的,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脱离手机,你可以先定睡前10分钟,不看手机,再逐渐把时间往上加,慢慢的就养成习惯了,同时你也不会有乍不看手机的不适感。那不碰手机做啥呢,就读书吧!我买了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社会心理学》,一本大部头的书,因为感兴趣,觉得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可以毫不费力的坚持下去。没有想立刻读完的那种心,就是一天看一点,现在也看了一半多了。阅读完就睡觉,睡前的气氛安静祥和,睡眠也更好了。因为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爱上了睡前读书的氛围感,现在已经养成睡前不看手机,只看书的习惯了。
一旦你在睡前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么读书的习惯可不光是在睡前会有的,慢慢的你会发现,其他有空闲时间的情况下,你也都想要拿起书来读一读,或者看电子书。比如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想到高铁上的时间太无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一本书吧,高铁上别人都在吃吃喝喝,刷手机,我捧着书读的津津有味。
其次,除了兴趣之外,如果你是带着学习的目标,带着对某个问题的疑问去读书,也往往能自然而然的爱上读书,迫切的想要解决某个问题,学会一样东西,大概就是求知若渴的感觉吧。带着某个问题出发,看作者用文字跟自己不断的沟通,交流,最后在交流和思考中解惑,成长!你还可以多看几本书,就像是看几个大神互相讨论,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如果你想研究的某个问题有点难,那么就从简单的开始吧,循序渐进。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在遇到难题时,不要勉强自己正面强攻,要先找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再发起进攻。把理解难题的过程或感想写在笔记本里,也是可以促进理解的。”
关于阅读速度的提升,我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一书中看到一个小技巧:稍微把书拿的远一些,有助于提供阅读速度。原文是:“我们阅读的有效视角只有1度,因此快速阅读时,不要把书拿得太近。只要养成把书拿远一些的习惯,阅读速度就可以提升30%”。
我平时读书一般不是用手拿着,而是放到读书架上,调整一个较好距离,发现确实可以加快读书速度。
我相信当你读的多了以后,阅读速度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重点的地方精读放慢速度,不重点或者不感兴趣的地方,速读过一遍即可。
养成了阅读习惯,爱上读书以后,我们再来思考:读书的量是最重要的吗,读的越多,就学的越多吗?
读书博主经常宣扬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那是真的多啊,有时感觉他们强调这个简直是在制造焦虑,不要慌,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曾经读过的书还记得多少呢,它主要讲了什么呢,它好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我不敢说读的数量是不重要的,但是读完以后是否有所收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追求真正记住并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或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为。否则读再多书又能怎么样呢,读了就忘,一段时间过去恐怕只记得书名和书里一点点的场景罢了。
那怎么才能更好的加深自己对书中内容和精华的记忆,加深理解和感悟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用输出来加深输入。
首先,你可以尝试讲给别人听,讲给你的伴侣啊、同事啊,讲出来就是一种梳理和输出,可以帮你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发现,即便我对一件事已经很明白了(自我感知),但想要转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仍然觉得异常困难。就像我写“产品经理如何做好埋点设计”一文,明明是自己很熟悉的工作内容,并且也有过一些感悟和总结,但是要输出文章,我发现还是需要查阅资料,好好梳理一番,迟迟不能完稿。现在我明白这是正常的。我还需要多锻炼,多输出。同时写出以后,我对埋点设计的工作也更拿手了。
所以讲给别人听,在跟别人的一问一答和讨论中加深你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更好的掌握你读到的内容。你可以每天把你读到的内容讲给你身边的人,一起学习,讨论。
比如有些博主会发视频,分享自己读了什么书,书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不仅传播了知识,强化了其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有机会吸引更多粉丝。
还有一种方法,也是非常推荐的方式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也是一种输出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讲到:“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受被深深的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我们做读书笔记,当然不是抄写全部内容,而是记录你觉得有感触并且对你有帮助的精华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节奏快,事情杂而多,如果我们对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感兴趣,但没有马上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别的事情挤走,随后就完全丢掉了,并且想要再度捡起是很难的。
比如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实经常会有一些小想法,小灵感,然而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不了多久,就全然忘记了,而且就算你知道你自己曾经有个绝妙的点子,你也只是记得它绝妙,而不知它究竟是啥。
就像我在春节期间,早起见天气昏沉,晨风微微吹过,远处时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旷远幽深。心底油然而起了一段文字描写,我觉得妙得像一首诗,但没有记录下来。现在回想也找不到当时情景下的感觉,无法写出来了。所以我们需要及时记录,准备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笔。随时随地的记录那些闪闪发光的思想之星吧。
不只是记录,书写这一行动,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比如平时工作时,想一个方案,或者梳理一段逻辑,我们都比较喜欢埋头在纸上写写,画画,而不是直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
一个是,手写的时候,好像更加能集中注意力,效率更高
二个是,手写的时候,有利于自己的思考整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条:读书笔记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原则。
不要规划的那么宏大,把自己吓退从而难以开始,读书笔记只有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才能对你逐渐发挥作用。所以先以你觉得舒服的,方便的,好长久坚持的方式去写。哪怕一本书只记录了一行字,也是可以帮助你加深印象的。
一切都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一个胖子。就像一个从来不跑步的人开始跑步一样,第一天跑步就使尽所有力气,直接跑三四十分钟,第二天腿就酸痛连走路都疼,更别说跑了。跑步变成了痛苦的记忆,慢慢的再也不跑了。
那怎么记录比较好,能加深你对书中内容记忆和理解呢?
推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与读书相关的信息。包括:为什么会买这本书,从哪里买的,在什么情境下读的,读书笔记,读书感想,这本书的书评等等。与这本书产生关联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到笔记本里,可以让我们记得更牢。
例如作者在文中还写道,如果在旅途中就已经读完了。就可以把火车或者飞机票也贴到笔记本里,从此来提醒自己读这本书的地点和场景。
利用一切相关事物记录与书的交流过程。可以加深大脑对读书体验的印象。让读书和其他事情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更多的记忆触点。就像是听音乐一样,如果你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和心情下听了一首歌,日后你对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会记得特别牢,因为这首歌已经不单纯只是那些音符和歌词了,他还有当时那个深刻的场景。当然一首歌也很容易把你带回之前那个深刻的记忆,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对于书中内容的记录,作者推荐了摘抄+评论的方法。
在读第一遍的过程中,看到喜欢的、观点新奇的、有启发的句子划线记下来。看完以后再来做读书笔记(不同的书要区别对待,有些你觉得读一遍就可以的书,也可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挑选你认为对你启发较大,比较有用的句子写在笔记本上,并对这句话写出自己的评论或感悟。书中所说:人们都会对和自己有些联系的事物抱有兴趣,所有,写读书笔记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抒发感想,以此来丰富笔记的内涵。
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去写,也能够记的更加深刻。同时方便为后续写原创文章提供素材。
同时,你也将体验到,在摘抄的过程中,可以收获很多溢出来的想法,也许在你抄写之前你还不知道要评论什么,但是在抄的过程中,你的想法会一点点涌出,让你迫不及待的写下来,形成你独特的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
1、写读书笔记时,你要想好,自己以后会如何查找这些笔记。方便自己后续使用。这个没有固定的方法,用适合自己的即可。我自己之前是没有注意这一点的,用的时候才发现找起来有点慢。所以我打算以后每写一些,都给它打上标签,然后再在一个地方记录上我的标签,并记录有这个标签的内容都在我笔记本的第几页。相当于做一个标签的索引。
2、写读书笔记不要为了写而写,不要搞形式主义,也不要拘泥于一个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能帮助你加深理解和记忆的,都是好方法。
除了句子的摘抄+评论,你还可以在读完整本书后写写读后感、书评,来整体的概括一下这本书给你的领悟和感受。这样能对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锻炼自己的总结能力,同时也加深自己的印象。
这个我在《奇特的一生》中也有看到,柳比歇夫说:“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
最后,隔段时间去阅读一下你的读书笔记,对于比较重要的书,可以直接把书或书中重要内容结合笔记再重读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几遍可以让你理解的更透彻。温故知新,重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思考和感悟,可以催生很多对生活、工作有益的想法。
总结:不要焦虑,不要强迫自己读书,先开始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循序渐进。然后做好输出,以此来加深自己的输入。最后隔段时间去回顾一下,温故而知新。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如果你对读书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留言哦~
♥️感谢阅读!期待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