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开始读王小波,从著名的《黄金时代》,到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三部曲《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在未闻其大名的时候,读来就甚是有趣,虽然很多地方读不懂,但是喜欢上了他的语言风格。现在我已没办法再用更多专业的术语来形容这类语言风格了,失去了写长篇大论文的基础。毕业后重读他的书,不再能像以前那么沉心,似乎是为了要寻回当时的自己。他的经历和思维体系都是极难学的,而我们从语言上,也能感受到他“特立独行”的风格,似乎可以领略一二。我发觉他是一个比喻大师,在小说之中,极擅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各种借喻,而且都不落俗套,用的新奇,无论是形象感或是表意,都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几篇文章将特选其比喻句,进行学习和赏析。首先我重读了《万寿寺》这部小说。
第一章
1、每天早上,阳光穿过不平整的窗玻璃,在对面墙上留下火红的水平条纹,躺在这样的光线里,有如漂浮在熔岩之中。
【把光线比作熔岩,写出了光的质感。比喻用的意象非常奇特,而且能立即地唤起人的想象。“漂浮”这个动词也非常形象,写人沐浴在如此阳光中的情绪。在比喻之中,他经常会加入一些相关的描述,特别是经常使用动词。我们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画面更生动、形象,这种加动词的写法,让整个画面也“动”起来了。】
2、一种巨大的恐慌,就如一团灰雾,笼罩着我——这团雾像个巨大的灰毛老鼠,骑在我头上。
【把“恐慌”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先是比喻成一团“灰雾笼罩着我”,写恐慌无处不在,弥漫全身。又将雾再比喻成“灰毛老鼠”,老鼠自然地给我们一种厌恶的暗示,比灰雾更加地形象化了,写出恐慌造成的不适感。】
3、在我桌子上,有一个笔筒,里面放满了蘸水钢笔,笔尖朝上,像一丛龙舌兰的样子。
【有时候王小波用的比喻非常地突破当时的语境,这样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异的突兀感,这种读起来时的“不适”感,我觉得是对读者的一种精神刺激,能激起人的兴趣。“龙舌兰”作为一种形状奇异的动物,在生活中似乎并不常见,写在这里就觉得很新奇。】
4、此时山坡上的野草是一片黄色,就连水边的野芋头的三片叶子,都分向三个方向倒下来,空气好像热水迎面浇来。
【这句需要注意这个“浇”字。跟第1点说的一样,在比喻的时候加上了相应的动词。】
5、远远看去,被烤热的空气在翻腾,好像一锅透明的粥,这片山坡就在粥里煮着。
【同样是形容空气,上一句写成“热水”,这一句写成了“粥”,各有其特点,总之出人意料,即使是空气也要写出各种花样,而不重复。另,从这句中可以发现,似乎在比喻之后,总是会围绕着比喻的东西,再加一个相应的动作。】
6、此处地形崎岖,空旷无人,独自外出时会感到寂寞:在山坡上走着走着,忽然觉得天低了下来,连蓝天带白云都从天顶扣下来,天地之间因而变得扁平。再过一会儿,天地就会变成一口大碗,薛嵩独自一人走在碗底。他觉得自己就如一只捣臼里的蚂蚁,马上就会被粉碎,情不自禁地丢掉了柴捆,倒在地上打起滚来。
【连续的比喻句。在空旷的地带,以一种极高的视野去做比喻。将天地喻成大碗,把极玄的事物抽象为极普通的事物,也算是一种解构了。把主人公比作蚂蚁,而且还是“捣臼里的蚂蚁”,这个写法更加地有画面感了,同时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的对比效果,显得人十分渺小。】
7、读到薛嵩走在红土丘陵上,我似乎看到他站在苍穹之下,蓝天、白云在他四周低垂下来,好似一粒凸起的大眼球。
【从一种极远的视角作比喻。写作的时候是会有一种视角在的,这启发我们,在作比喻句时,可以尝试着拉高、拉远视角去看某物,也可以拉低,拉近视角去进行细节上的观察。】
8、与此同时,我坐在万寿寺的配殿里,头顶上还有一块豆腐干大小的伤疤。
【这句虽然简单,但是可看出他是把比喻句当成一种语言风格来写了,随时随地都要信手拈来,而且不刻意和做作,为语言增添了荣节奏和美感】
9、敌方来打寨时,一个雇佣兵也见不到。因为他们像土拨鼠一样在脚下打了洞,一有危险就钻进洞里藏起来。
【这里也是一个非常突兀的比喻,却是跟行文的整体风格是符合的。在那个时代应该未见过土拨鼠这个物种。这里是借用了动物的特性来比喻。比喻正是要找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的,能抓住这个相似点比喻就成功了一半。】
10、在营盘的正中,住着那个老妓女,她像一个纸糊没胎的人形,既白,又干瘪。在她脸上,有两道牦牛尾巴做的假眉毛,尾梢从两鬓垂了下来。一开始,凤凰寨就是这样的,像一张灰色的棋盘上有一个孤零零的白色棋子。
【连续的小比喻句,不动声色,又在句子之中形成了语言特色的布局。结尾又现一次把视角拉大了,似乎作者是在半空中航拍故事发生的地点,才能看到“棋盘”与“棋子”】
第一章并不长的行文之中,其实整整出现了接近40个比喻句,这里只是选取了其中的10句,我们便能大体地看出王小波的比喻风格了。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似乎非常反感用重复的比喻,整本书中的重复的比喻很少见,这也是作家的自我约束吧,同时也证明了他丰富的词汇量。在拥有丰富的词汇量的同时,也需要作家在写作时拥有强大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在下笔时有意地去使用。当这种有意的使用慢慢成为一种习惯时,也就能形成一种个人风格了。
虽然他的小说里比喻句众多,可却从来不会给人一种无端的泛滥的感觉,反而令人读来舒适。这启示我们,比喻可以多,但不能滥,要注重比喻的形式,在句中的节奏和位置。想让句子和文章写出新意,不防试试多用比喻句,当然,尽量去推陈出新,别人用烂了的比喻,再写到文章里也不能成为自己的创造,缺少了一种进行“文字游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