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的概念除了哲学家,在我们感到失望以及过分忧伤时,在我们垂暮之年时,便会想到。
从语文书上的日积月累里,有雷锋同志说的甘愿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线的为革命为人民做出贡献当中,有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人的死轻于鸿毛;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到课外读物中,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说的“我已经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生与死被反复提起。
在这时候,生与死就不单单是生命体的存活与消亡,它更是精神体的存在与否。一个人肉体可以被毁灭,但他的精神品质会永存。雷锋精神,井冈山革命精神等等,都是前辈留下的精神遗产,还有许多文化遗产,一些精湛的手工技艺。他们留下来了,他们的创作者也会被铭记。他们就还活着,活在这些象征品当中。
作家的生命体现在他的作品,文字,笔风当中;画家的生命展现在他的绘画成品,画风和细节当中;钢琴家的生命则隐藏在阵阵旋律中。所以生而为人,总要留下些什么,来证明你的存在,不能隐没在历史长河中,不然一生碌碌无为,到死也无人知晓,无人念叨,那只是苟活一世罢了。
我现在是无人知晓的,除了与我接触过的一些人以外,其他人都不会注意我。很普通很平凡。文学家的笔墨有人细细品味,即使有所曲解,但在他人眼中也是完美的,无可挑剔。我拿什么可以证明自己?天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