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4岁侄子的文章:
许多人说:“何为生?何为死?”有人答:“这个问题如同白痴所提,生即活着,死即躺下,与世长辞。”是啊!多么直白的解释!可有人却不同意:“那么行尸走肉又是何人何物呢?”总之,言论之多五花八门,如同诸子百家,各家争鸣,现如今在众多门派中的我,想来聊一聊,何为生死?
字典上说:“生”本义是草木而发,后表示从无到有出现。多直观的解释!每个人自从成为一个受精卵之时,便已被称为“生”。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也如同这个字的本义,草木而生,生自草木,我们从中华人民,人类文明的这片大土地上萌发而生。不就又回到了“生”之根本吗?但纵观中国历史,杨朱却提出“贵己重生”,庄子主张“悦生而恶死”,认为要超脱,方能度生死,这又引发出众人的思考。
那么什么是“死”呢?字典上说死的本意是指生物失去生命,与生相对。引人深思,每个人终究有一日闭上双眼,带着不舍,或带着释然,或带着伤感永远离去,这便是死。可是离去又是去哪儿呢?这也是哲学界希望攻克的一大难题,但其争论不休的根本却取决于信仰,有的人恐惧死亡,有的人却认为死亡是一种别样的归途。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
长篇大论了这么久,我也该谈谈我的观点了,生固然指代了活着,但也有两句话说得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两句话则表明,“生”还有另一层含义-——是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活着并不是为了他人而生,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感到你的生是有意义的,通俗一些讲,就是达到自己的目标或完成一些事情后会感到“死而无憾”。如同一个复仇的人,完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后负罪而死,但他坦然面对,因为完成了他的目标,使他自己有了“生”的意义。或许这才是“生”的含义。
众人说,生死相对,如同一个硬币,生与死则是硬币的正反面。但也有许多学者却不这么认为,庄子云: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苏格拉底则认为,死却是生。不就是换了一种方式吧!还有人说,虽然你死了,但活在我们心中,所以就几句话来说,我认为死不仅是埋入黄土,还与生有着莫大的关联,死亡前,如果你完成了目标,死去时的安心就会流入他人心中的念想,或写出著作为人铭记,那么你就会活在他人的心中。反之,如果你做了坏事而死,则会流进人类内心中的阴暗面,以另一种方式而活于他人心中。这或许就是儒家的“超脱生死”吧。所以我认为“死”不是与“生”对立,而仅仅是生命体消失,但信念永存的一种状态,所谓“超脱”则已阐述了这个观点,我用十分雅涩的手笔和幼稚的思想写完这篇文章,十年后我将会复写一次,希望下次会有正确的看法!谢谢!
生与死
疫情居家或者隔离,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按下暂停键,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中到宁静的状态,才能对人生进行一些思考。今天在头条里看到不满14岁的侄子,一个有才气的少年,对待生与死的思考,我诧异了,在我心目️中还是个孩子,就有这么成熟而睿智的思想。真是长江前浪推后浪,后生可畏!我这个年龄时不知杨朱,庄子是谁,他已经开始引经据典,开始自己独立的思考了。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对于生与死,不管是西方的哲学派系,还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看法,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一些伟大优秀的古人,也都思考过,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优秀东西方哲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人生做进一步思考。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已到不惑之年,前30年的人生,从来没有好好对人生进行反思。接近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我才经常思考这个生和死的问题,比我的侄子晚了20年。何为生死?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先活得明白,再去考虑死亡的事。人生在世,仁义礼智信,活得精彩,活得明白。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死。他在他的《天地》中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这就道出了生的秘密。他贵生,对个体生命价值绝对地肯定,尊重和爱护生命。庄子在贵生的同时,又对死亡有着淡然的态度。有个关于庄子本人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大家听到这个故事可能认为庄子是如此无情,可是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情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忧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对生死已经超脱了。佛家,一个字“空”。人生百年,转眼成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邂逅,悲喜皆由心定。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
那我对于生和死又是如何看待的?把哪一种哲学作为自己人生的信仰。既然生了,就是一次机遇,来世间走一遭,不能白来。宇宙每个生命产生都是带着他的使命来的,每个生命都有其精彩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何为生的意义?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代表人物,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目标没有实现,痛苦,目标实现了无聊。但尼采的哲学对生赋予了积极意义。他提出超人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己。最喜欢他的一句话,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加谬也说,正因为人生无意义,所以我们要给它创造意义。我有时也在这么多哲学思想面前,迷失了方向。我曾信奉,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定目标的。但一旦目标实现了,又会陷入虚无感觉。我深刻体验过这种虚无。经常问自己,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随着自己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体验。我慢慢开始从迷雾中找到了一丝方向。要实现生的意义,是有各种途径的。第一,创造。一代又一代人,不乏创造者,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家,艺术家……我觉得他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们带着宇宙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造福人类。比如袁隆平,许渊冲,生对他们来说,就是创造,他们在他们领域里感受着创造的快乐,实现了生的意义,即使死了,精神永存。芸芸众生,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难道生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有另外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体验,我们可以把生看成过程。我们可以去学会爱,体验着爱情,友情,亲情,还可以思考,我们对大自然和艺术保持欣赏的态度。这些美好的经历可以得到心灵的愉悦。目前,我就是从这个层次获得生活的意义。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自暴自弃,放弃第一种途径,认为自己不可能作为创造者。其实创造的含义可大可小,大到为人类造福,小到创造一顿美食。如果一个人既没法创造也没法去体验,陷入不幸的状态。那生就没有意义了吗?非也,人生经历的苦难,本身也是意义。不管从哪一层意义来说,我对生还是抱着积极的意义,乐观的心态。
花了大段篇幅来讲“生”,正是奉行了儒家要把活着的事情想明白,再去思考死亡的问题。但人生不能回避死的问题。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谁能看淡死亡,超脱死亡,活着的时候心就是宁静的,就是幸福的。这也是人生修行的过程。死亡是必然的,这是万事万物的规律。 斯宾诺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如果我们真的能理解,我们就不为死亡而苦恼的,这就是万事万物的道。死亡难道真的意味着一切都消失了吗?这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死亡的是肉体,永存的是精神。苏东坡,李白,陶渊明,肉体不存在了,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超越时空,还在激励着我们,他们活在了后人的心目中,灵魂不灭。到我这个年龄,我只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情上我还是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生死由命,既然我无法去左右死亡和意外,我又何需多想。那就好好把握生的日子吧!
关于生和死,受侄子启发,以我现在的思想写完这篇文章,可能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希望在人生的后半辈子,去体验,去经历,也许到暮年,我会有新的感悟。谢谢侄子,和你一起共勉!你才短短14年的生命体验,就有如此思想,了不得。你的才学,你的谦逊,为你这样一个精彩的生命而点赞。你让我想到了和你同岁的贾宝玉,同样14岁,一个至善男孩子,对每个生命都怀有慈悲心,爱好作诗,喜欢读庄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