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在这几年的话题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我们总能看见一个个被挫败的小青年抱着手机和平板在搜寻各式各样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读,眼泪一滴接着一滴落,似乎在文章中看到了自己,安慰了自己,擦干泪水找出了前进的方向。但仅仅是这些文章就真的帮助到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遇到困境到解决问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几篇文章,几碗鸡汤并不能带来任何结果,只会使自身更为依赖文字所带来的安慰和感动,周而复始花费更为大量的时间浏览此类的文章,恶性循环,始终困在枷锁里。
从哲学角度来说,语言是意识的外壳,文字是思维的反映,它们都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来表达人的情绪和思想。正因如此,文学作品可以直接传递出作者的思绪或是情感的共鸣,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桥梁正是文字,了解到这种机制后,就不难看出优秀的文字带给人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态度,反之拙劣的文字会传递出错误的思想,固化我们的思维,长久下去我们会缺失思考的能力,心理的承受力固然下降,面对困境就会手足无措,止步不前。鸡汤类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便会导致这种结果,当然片面否定它却有失偏颇,我们应客观看待,理性思考鸡汤所产生的效应。
鸡汤的鲜美对于我们的味蕾以及身心是具备益处的。它能传递正能量,对于自我发展有牵引与激励的作用,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自我暗示。那么面对任何问题时,它会促使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面对事物。但沉溺于其中,久而久之便会慢性中毒。
鸡汤在现如今的社会之所以引发共鸣,我想大部分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人。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迅捷,就业竞争、经济窘态等已然成为年轻人的首要问题,而这一代的我们生活在适宜温室里,没有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与物质并不怎么宽裕的时期,从入学至步入社会也都是按部就班,不需要考虑过多外在因素,因为没有经历、没有适应,当压力困境临近时,心理上就没有时间去反应。 另一个问题就是接受的能力,人对于未知是具备恐惧的,那么困境袭来,大部分的人选择逃避或亦是幻想。逃避种种的困难与现实,幻想美好的未来驱走眼前的一切,进一步“鸡汤”便来到嘴前,直等下咽,这样看来每一步环环相扣,并如此循环。
当下的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潮,网络公众号的泛滥成灾使缺乏质量的文字作品透过屏幕进入我们的视线,好奇心的驱动让这些文字有机会挤入我们思想中,有些人接受,有些人抗拒。那么在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这些文字通过显著的标题占据屏幕,直至慢慢侵入大脑中,影响我们对于文字的判断,随后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于浏览、阅读。 所以最重要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应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与一个诗意的世界,不应迷失其中。正如叔本华在他的《思想随笔》里,这样写道:
从本根上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看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他的眼神就能看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们的眼神充满从容和淡定。
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由它组成词句融汇出的文章应该饱含文字之秀美,具有独特的意义与真挚的情感。我们应重视文字的力量,让优秀的文章、作品充斥在我们的思想里,汲取鸡汤中积极正向的态度,摒弃糟粕,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