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论坛网贴录

...... 

syzr

http://www.hhjfsl.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47&highlight=%E5%90%88%E6%96%B9

...... 

aykm

aykm: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少人不用传统理论去辩证,反而取到更好的疗效,也更利于学习。可是传统中医们不愿相信也不想去探讨这方法,硬要说这是无源之水,废医存药云云。按他们的意思,懂用药治好病的医师不算“医”,非得要懂谈玄说妙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的才算。

宋代或之前的本草和方书只是很朴实的记载药材的功效,自金元以来医家对于药材功效的解读加入很多主观臆测。

汉代还没有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可是伤寒论疗效的水平不比后世的差。这个现象值得反思,我觉得拘泥这些理论反而会限制思路。

五段学说用来解释寒热以及免疫反应似乎更恰当:

抵抗太过是热。

抵抗不足是寒。

开始抵抗是指太阳病,太阳病也是属寒,只是程度比少较轻。

抵抗不济是指少阳病,少阳病非热病也非寒病,而是不寒不热,或时寒时热。患伤寒如果免疫反应没有太过与不足就会时发冷时发热。万病不离阴阳,我不认为离寒热又有一个无关寒热的病。古今医家都把少阳病、和解法、枢机等概念复杂与抽象化,以最简单的寒与热来理解,反而最合理。

厥阴是最后抵抗的说法就有点牵强,抵抗不足已经是最后了,患少阴病而死去的人在死之前也没有吐蛔等厥阴病症状。姜春华先生认为,厥阴篇是张仲景为了筹够六经而写的,古今医家都有一种“理论情意结”。

老中医们的疗效无可质疑,可是这不代表他们信的那套学说是对的。他们疗效好的关键往往是药证、方证、辨寒热那些直观的经验,大部分人都分不清本末所以中医才会难学。

我的看法是五苓散有先补充后调整的作用。其本身有若干电解质与糖分,有助与水分吸收。吸收之后再透过排尿把多余的电解质种类或水分排掉以维持体液平衡。药理研究证实五苓散对正常人利尿作用不大但对小便不利的人效果较大。出乎意料的是有一篇拆方研究的报导指出,桂枝的利尿作用最大,而桂枝可扩张外周血管。由此观之桂枝扩外周血管的同时也扩张肾血管。(仲景方药研究应用精鉴一书看到的)

至于服散的用意我的猜想是,服散水量较少而电解质较多,且停留在胃的时间较长,配合少量多饮可助于水分慢慢吸收。

另外有研究指出五苓散之类的利水剂对水与电解质在体内的分布没有影响。(仲景方药研究应用精鉴)

看过一则医案,病人患某病,经入院救治输液后病情稳定。出院后病人晕眩,步伐不稳,后来以五苓散取效。余认为这是因为输液可补不足,可是不能损有余。病人出院后泌尿系统未复,用五苓散可帮助排泄代谢产物,毒素和调整电解质平衡。另外也有人用五苓散治癫痫,应该也是同一道理。

...... 

bsdfan:

读过伤寒的应该都知道,仲景把脉证在疹疗中的参考作用放在了一个合理的位置,既重视又不过份依赖。他对于脉证的辨别也显粗放,阴、阳、浮、沉、大、细、数、迟、软、紧等不多的几类。而后世的过多发挥也确实让后学却步,“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也可算是心迹的诚实表露。既难以彻底脱去玄字的光晕,我们不妨诚实以待,自己认识到多少算多少吧。

《伤寒论》中冠以某经病,并非定是某经病,有时是为了鉴别诊断而言之,相反有些散见于其他病篇的条文,虽然未以某经病冠首,实际上是某经病,这是仲师惯用的章法体例之一,研读时不能机械地理解,死于句下。”或许是因汉时纸(简)墨金贵,或笨重不便,所以惜字如金。言变多和常则少,知常达变倒不在意外。但先生这样明晰地指出这一点,足让我等后学震耸汗冒。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经云“某某病”大多可以前缀以“看似”,而成“看似某某病,实则如何如何”?

寒淫,寒气伤人的道理较直接,就是夺走人体的热量。人是恒温动物,一切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包括按现代生化知识了解到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酶都对温度十分敏感。寒气之伤人,主要是经热的传导,也是从外到里,最先是体表(太阳),再依次入里。人受冻后的结果是外部体温下降,毛孔闭塞,毛细血管收缩,体液粘滞性增加,生化反应减慢,代谢废物的转运清理减慢造成蓄积。人体的反应自然是要抵抗这些变化。首先是增加产热,一般还要矫枉过正,表现为发烧。增加血液供给,并由于周身毛细血管收缩,脉内管压升高,表现为脉浮紧。微循环不畅,所以无汗。由于代谢废物清理跟不上,所以在废物的作用下还可以表现为身体酸楚疼痛。这些便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伤寒的主要提纲证:发热、无汗、痛、脉浮紧。而又该用什么药来帮助人体抗病呢?于是就有了麻黄汤类方剂。

...... 

愚悟岐黄:

先学伤寒,再学内经。会更容易理解。我曾经也是先学内经,但是解决不了许多实际问题,后来学伤寒论,对内经许多话才觉得体会更深刻。医术,拿来治病救人才是根本。

只能说脉沉迟细无力,绝大部分是主里寒,温里没错。例外的也有,白虎汤或者是大承气汤证引起的手足厥冷,脉也是沉迟细无力的,但是大承气的这种大实若虚,非常少,一见大家估计就能判断出。李可李老有一个医案,是大承气汤证前医判断为少阴症而不治。李老接手后闻到屋中有臭气,又看患者舌苔,闻之口中臭气逼人,最后用的下法。李老得出个结论,有人终身是三阴脉。脉象就这样。这才是考验医生医术能力所在,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脉是微细+浮。微细沉下利肯定先四逆温里。一感冒有点瞌睡没精神,脉微细偏浮无力,口中清冷,浑身骨节疼痛,症状跟太阳伤寒一样,才用麻黄附子细辛或麻附甘。真正的太阳伤寒是无法入睡,脉浮而有力。反正四诊不可缺这是真的。

伤寒论争议大的地方不多。伤寒论是唯一可以让中医统一诊断,统一用方的一本书。

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讲个人修为,我想讲的特别是三种人容易有问题,非常容易出现优越感,这种心理非常讨厌。常常会毁了许多人,更严重的是,成就越高,优越感越强,结果往往摔得越重。

      第一位是官员,有些中国当官的。这个不必多说了,历朝历代当权之人无不如此,就此一家别无分号,你不求他求谁。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常常是被所求之人众星捧月搞出来的,这种人往往有一点不明白:别人对你笑,不是你长的有多好看,又不是钞票,人人见你就开心,大家只是畏惧你的权势,有所求而已,个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可能基本为零。畏惧与喜欢、尊重这些根本不是一种概念。所以常有官员落马之后感慨,现如今之人还不如女麦子。世人表现前恭后倨,反差之大令落马官员刻骨铭心。至于有些官员的优越感这个大家都有体会,不多讲。

第二位是有些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被一群天真的孩子宠坏了。在孩子们眼里,老师就是权威,老师就是皇上,老师就是神。所以教师会产生错觉。要命的是,有些人会把这感觉带到生活中来,而往往不自知。曾经我在一个朋友家玩,有两个女孩子让我猜她们的职业,第一个女孩子说话给人这种感觉:威严,权威,高高在上,不可辩驳,不可反抗,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我肯定你我给你加持光环……信我者得永生……

     我说你大概是教师,应该是教小学的。

她很惊讶,问我同伴呢,我说你同伴应该是在医院上班的,具体工作不好猜。俩人都惊讶,说猜的对啊,另一个是护士啊。 

     俩人很好奇问我怎么猜的,我说你说话的腔调像老师,我听得多所以熟悉。至于第二个女孩子么,身上有点医院的消毒水味道。而看她神情不像生病,也不像有家人生病住医院。

  这种做小学教师久的人,若是情绪不能很好的从工作与生活中完美切换的话,通常会有不好相处的感觉。这是被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捧出的教主情绪。

  第三种,医生。

不管是官员还是医生,都会生病,最后还是要求到医生头上来,有些医生的优越感,是一群被恐惧控制了的人所盲目崇拜,而导致的救世主情节。

  有优越感的人,说话办事看起来就往往就有点欠扁。有些时候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不是一个人所造成的。

有人高大威猛,事业有成,人前显贵,背后阳痿。生理上的问题通常给病人带来屈辱感,曾经有个朋友,腿疼,神经性的,他坐长途火车回家,买了两个座,一路蜷缩着保持着一个动作,自己形容:我觉得自己一路像个狗一样的卧着。他这个“狗”字说的特别悲凉特别动容。本身也是一个很好强的人,现在这个样子,他能有什么尊严?

所以有这样的患者,本身就勉为其难才会低声下气,若是再遇见了一个被宠坏的医生,说话办事有点高高在上的样子,患者有求与你尚且好说,若是治疗结果与心中预期不符,常言说:希望有多大,失望有多大。最后情况就是爆发激烈冲突,后果可想而知。

至于中医生,尤其是经方派的,由于伤寒论的高效,常常会生出一种“当世之中医不过如此的感觉”,像我初学中医时,正式的第一个方子是开给我母亲,中医辩证当时完全不会,我学西医的,很西医化的方法,心衰水肿嘛,所以找个强心利水的中药,最后开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了点红参。一夜水肿消退三分之二强,其他症状缓解一半多。对比找的各种头衔的中医生,吃二三十付可能有点效也可能没效的疗效来说,伤寒论确实太高效了。

那就此能说我中医水平超越那些中医生很多吗?不能,只能说明我运气好而已。所以常常告诫我自己:不是我牛X,是中医牛X,伤寒论牛X,我们老祖宗牛X. 老天爷看我受了那么多苦,遭了那么多病痛的罪,稍稍给了我一点甜头尝尝。

那些其他的中医生只不过走了点弯路,没有领略到经方的魅力罢了,若是经方推广天下,他人未必不是高手。

最后一种人,患者的优越感。患者也会有优越感?有得。

我有个亲戚,他媳妇好像得了风湿关节炎,起因是吹空调导致的,最开始是个太阳表证,应该是桂枝汤证。顶多是个桂枝加附子白术,其实往往令人惋惜的就是这样的病例,开始很简单,然后一路中医西医误治,到后来花很多钱,但是还搞成一个烂摊子。人嘛,早晚都是要死的。真是没治的,走了也就算了。明明可以搞好最后却搞得不可收拾,常常最令人痛心。

他媳妇人病乱投医问到我,我看看觉得还是可以搞定,干姜肉桂附子我的拿手好戏。但是发现我亲戚却很抵触,一开始我不太明白,后来才想起来,他花那么多钱担惊受怕,若是我几副药搞定了,就衬托着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像个傻X,面子上挂不住。

所以要向道家学习,承认事实,面子这个东西,实在是害人不浅。

不管任何时候遇见任何病人有任何痛苦,若是医生声称:你这病很简单呢,很容易搞定!不要想着患者立刻就眼冒精光扑上前来惊喜交加请你马上妙手回春然后敲锣打鼓送上锦旗感激医生八辈祖宗,相反的,患者可能会红了眼睛悲愤着说:我这病看了多少医院,折煞过多少医生,都说治不好了,你算个什么东西也敢来治我的病?!

别人苦苦不得之物,自己轻易得手,可能会换来别人的嫉恨。

那当然若是大医,会换种说法,你这个患者啊,需要行非常之治法,用稀奇昂贵之中药,历经种种曲折离奇之体验,让人闻之唏嘘不已,才可能会好,才能配的上患者你啊。

古代的中医生给达官贵人治病,本来官员就有优越感,一个弄不好就小命不保,使用方法、药物之离奇,虽然有故弄玄虚之人,但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患者颜面,保护自己的手段呢。

都是老人精。

平常心,平常心就好。

我们也就是通下水道的,谁也不比谁高尚。有技术有水平价格公道,你有需求,我就帮你捅,没需求,就挥一挥衣袖,各走各的路。大家各安各好,大家都好。

没经历过病痛的人对医术的需求力度可能是比较低的,就像王思聪不会去搞传销来赚钱一样。有人常说,你到时候把你的医术教会你小孩,我说,他们估计学不会。因为在我的庇护下,孩子们不知道好身体有多重要。历史上自学成才的医生大多是奋而学医,不是自己有病,就是家人有病。正所谓恩生于害。

其实历代有点名气的中医生,都有一段很惨痛的经历。要么自己被误治愤而学医,要么深爱的人被误治自己却手足无措,为了不想再有这种刻骨铭心之痛,奋而学医。正所谓恩生于害,也正是如此。

脉学是血液压力的反馈,厥阴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受寒发热纯粹是散热不良。太阳伤寒就是这样。能感觉人体是遵循各种物理规律就行了。

太阳邪气在表,体表的能量就足以抗邪。阳明就要抽调全部脾胃的能量才能对抗外邪,少阳已经正邪相持,身体已无能力剧烈反抗,积攒一些能量发发烧,能量耗完之后就又恢复原状。少阳已经有点胃肠功能不好了,不想吃饭啊等等,太阴脾胃功能已经相当差,非但不想吃饭,连肠道吸收功能也大为下降,又吐又拉肚子。到了少阴,能量只能庇护重要脏器,相当于西医的休克前期。厥阴,我个人理解的是,身体对全身的协调能力不行了。局部过热过亢,局部过寒。烽火四起,遍地狼烟。

不见人,莫开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描述往往与医生自己判断差别很大,比方说,有个女孩让我给他男朋友治疗荨麻疹,我没见人,就问她,高矮胖瘦,她说身高和我差不多,体型跟我差不多。后来我让她男友发照片给我看,根本就是中等瘦子。我173高,体重将近180斤。不知道她咋描述的。

......

仲景故乡人:按伤寒论思想,“效不更方”与“不效守方”,皆不是仲景用方的原则。仲景用方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随证治之” 。如:桂枝汤服用方法中,若不效,但证不变,则还用桂枝汤,此处看起来好象是“不效守方”,但实际上还是随证治之。而若方子有效,但证有变化,此时,“效不更方”只会误事,还是需要“随证治之”。

......

coorus:目前所谓“经方派”的医生,多是一路从五行理论走过来,对五行理论有一些反思的,直接接触经方的比较少。而传统中医(其实只是宋代之后才有)一般对经方不太了解,常见的误解就是:方证对应就是机械对应,不讲辨证的,而且很坚持这一点,有一种学术上的优越感,那真的没办法。

经方的辨证,重视当下病人能够体验到的感受,重视医生能观察到的现象,而不重视生病的原因,不关心病在哪个脏腑经络,看看经方描述病位时用的词:身、骨节、肌、头、项、心下、胁、胸、腹、腰……,偶尔说到的胃,指的却不是胃腑,而是胃以下整个消化道。

经方有点从天而降的味道,由于文献的缺乏,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它是如何发展来的。我不太相信民间试药之说,那种程度的知识再总结也达不到经方的高度。

桂枝这味药没有发汗的作用。桂枝是个散热的药,覆取微似汗,是因为病人散热时不能吹风。

《名医别录》:“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齐民要术•煮胶法》:“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煮。”

虽说“猪皮为上”,但历史上的中医典籍极少提到猪皮胶,其实猪皮是个很好的选择,容易煮烂,便于制胶,但也正因如此,古人更愿意直接食用它,用于制胶就觉得太浪费了,宁愿费工费时地利用无法直接食用的牛皮、马皮、驴皮、破皮鞋来制胶,等于是废物利用。所以,当牛皮(有时还包括马皮)在唐宋期间被严格限于军用后,替代牛皮制胶的不是猪皮,而是驴皮。

明清以降,特别是到了现代,制药界仍绝口不提猪皮胶,就不是因为用猪皮太浪费了,反而是因为猪皮太易得,人人可以随手买到猪皮来熬胶,那他们的驴皮阿胶怎能卖出高价?所以不但不能考虑猪皮制胶,还要诽谤猪皮,神化驴皮,神化阿井水,甚至神化功效,硬要把一堆只能缝补血管壁的胶原蛋白吹嘘成补血圣品,由于没有红色的驴,倒霉的就是黑驴了。

胶,汉代用牛皮熬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始提及驴皮熬胶,说“沙牛(黄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关键在皮中胶质,可在煮好的汤药中加入自制的猪皮冻。阿胶已被神化。此外,胶是治皮损、痈疽,止血,完全无补血之功。

看到一个资料说,无钩的几只有出现在成无己的注解里,所以这个字应该就是几,“有点”的意思。另外,中原当时的语言跟现在的河南话几乎没有关系,倒是跟现在的粤语比较接近。

伤寒论是有理论的,而且它的理论简明实用,以医患双方感官可查知的信息直接判断病情,可谓“道不远人”,但历代医家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喜欢添加一些抽象的东西。

党参的功效差得有点远了,临床不支持,所以我偏向五加科人参,但从张仲景对人参的用法来看,东北人参、高丽参都偏于温热,功效上甚至可以代替附子,倒是西洋参更接近。

自利,《脉经》及《千金翼》作“下之”,而无“若下之必”四字。结硬,《玉函经》作“痞硬”。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痞硬。”

如果太阴病提纲是这样子的,那么:

1、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如果医生把腹满而吐、食不下当作实证而误下,则腹满而吐、食不下的情况加重。“自利益甚”的“益甚”二字则没有上文照应,有点突兀。

2、胸下痞硬不是太阴病误下后才出现的,而是其常态。

3、太阴病可以没有自利。

一般情况,疼痛无分别,训诂上是“痛者疼也”、“疼者痛也”,循环论证。伤寒论中也是不分的,如“关节疼痛”、“骨节疼痛”、“身疼痛”、“四肢沉重疼痛”。

小青龙汤证的患者,用了麻黄一般不会从汗走,它忙于散水气,还没机会发汗,故不禁用于有汗者。前人经验有“半夏独大小青龙汤”,服后不令人虚,水气从尿走。血虚厉害的患者,去麻黄,改用杏仁,可行,或者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我用小青龙汤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后,仍吐少量白色泡沫痰者,常用此方善后。

大约是2份石膏制约1份麻黄的发汗力,甘草、地黄、半夏等都能限制麻黄作用的程度或部位。

感觉经方的组方者(不一定是张仲景)是知道每一味药在干什么的,也知道它们配合起来后的复杂机制是怎么样的,而在时方里面,好像比较是靠猜的,理论上推来推去,可以说得很完美,但说者对药的认识已经隔了几层。我想,经方是建立在直观感知上的,而时方是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很不幸,如果不能以身证之,运用经方也多半只能停留在重复的阶段,而难以创新。时方就更不用说了,推理出来的东西,灵与不灵,心中更无把握。

排邪的途径无非皮肤(汗)、尿道(利小便)、消化道(吐、下)。看伤寒论中,仲景时代的医生很喜欢下,动不动就“以丸药大下之”,应该就是发现拉肚子后病愈的例子比较常见。

瘀血在人体正气和药物的作用下解散后,就能参与到新陈代谢中,通过大小便排出,大便可以排出的不仅是食物残渣及消化道中的瘀血,也包括身体组织的各种代谢废物,胃肠道并非只是从嘴巴到肛门的一条封闭的管道啊。

西汉1斤是250克,东汉要算222克,所以伤寒论一两是13.875克。

伤寒方,多是四小时服一次,一天服三次,现在开的方,一般是一天服2次,所以要除以3再乘以2。

还要考虑一个因素,伤寒论中的药有些可能是鲜品,所以用量较多。

...... 

夜雨寄北:

治疣专药之薏苡仁。

一个小孩,男,9岁,身上扁平疣,小孩的妈妈发微信问诊,让每日用生薏苡仁100克煮粥,早晚当饭吃,服一个多月愈。

一个女性,二十六岁,前臂长了一个黄豆大小的扁平疣,用生薏苡仁打粉,配白糖加开水吃,早晚各一次,把薏苡仁粉也吃下去,吃了12天,手部扁平疣缩小三分之一。因为觉得很难吃,未再坚持治疗。

还有一个小孩,4岁,脸部扁平疣,让用生薏苡仁打粉,加白糖,加开水调服,一日两次。吃了20多天诉不见效,考虑小孩食用量小,让继续服用,又过了几天,其介绍人来看其他病,诉这个孩子的扁平疣好了。

有个年轻姑娘,20多岁,满脸的扁平疣,经过激光治疗无效,涂药吃药均无效,又去了很多医院的皮肤科,本地医院、外地医院都去了,治疗均无效。后来自己实在没办法,在网上自己查的秘方,用生薏苡仁打粉外敷一段时间,疣体全消,脸部光滑如初。

薏苡仁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一部分寻常性疣也能治疗。

日本汉方医经验:青年性扁平疣(用薏苡仁可治愈70%),寻常疣(用薏苡仁可治愈40%),老年性疣、血疣、黑痣、菜花状疣、水疣用薏苡仁无效(乳幼儿水疣用五苓散)。

其治疗扁平疣多用薏苡仁煎(薏苡仁20甘草1)或薏苡仁夏枯草煎(薏苡仁20夏枯草5)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体质瘦弱而贫血性冷症的女性用当归芍药散加薏苡仁10克。

其他治疗方式则是外擦马齿苋汁,紫云膏或疣上施灸再外用紫云膏。

我在治疗作用中总结了几个要点。

1、用生大薏苡仁,生的大薏苡仁口感更好,疗效亦佳。

2、用量要大。单味药治疗疾病需要用量大,用量足,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起效,有的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如生薏苡仁一天100克,连续服用1-2个月。

3、内服外敷相结合,内服薏苡仁改变内环境,外用薏苡仁可直达患处,改善局部皮肤环境。

如孙浩治赵某,男,22岁,诉近2个月来,手、足、胸、胁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瘊子,要求治疗,查见头皮,手背,指,趾,足缘等处出现如黄豆、玉米粒大小半球型丘疹结节,表面粗糙不平如刺状,处方:生薏苡仁100牡丹皮30紫草30赤芍30煎水约2000ml,倒入浴缸中,渗温开水,以全身能浸入水内为度,每日煎水浸浴2次,每次约15分钟,浸浴后揩干身体即可。本方煎水连浴3天,共6次,疣目全部脱落,感染处亦愈。

4、服用汤剂,可结合患者身体情况用方加薏苡仁。

如①朱进忠治冯××,男,成年人。上肢、躯干、颈项大量赘疣2个多月。医诊传染性软疣。先用西药治疗十几天不效,继用中药薏米熬粥服1个多月仍不效。细审其证,见颈项、前胸、后臂、背部有大量高出皮肤的赘疣,微痒,赘疣小者如小米,大者如高粱,别无所苦,舌苔白,脉浮弦紧。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肌表,其病位即在肌表,前但用薏米无效,乃治表之功不足。今脉又见弦紧,弦者,肝脉也;紧者,寒也。证脉合参,乃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郁表。治拟和解少阳,散寒除湿。处方:柴胡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苡米30克。服药6剂,赘疣全失,愈。

②论坛杏林一翁治施某,男,53岁,某公司老板,患扁平疣双手脸上身上皆有,先以薏米50g煮水服,效果不佳,后见其舌苔白,脉浮紧,加麻黄10g,木贼30g,甘草6g,七剂,药尽疣消。

5、用颗粒剂无效。治了三例辩证处方加薏苡仁,用的是三九的中药颗粒,三例均服用1个多月无效。

Aegistcm:我曾有患者,公疣母疣,薏仁当饭吃,连吃3个月全消。不知道原来对扁平疣也有奇效!谢谢分享!

人参入方剂,不宜另煎。

曾有一同道述,其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一阳痿患者,患者去药店抓药,药店店员说红参价贵,和在药里煮,煮不出什么,可惜了,让另煎服用,结果服5剂无效。后查其因,嘱原方再抓5剂,红参一起煮,最后患者痊愈。

有心悸病史患者,有心脏病患者,慎用麻黄。

我的二伯母曾有一次感冒后服八珍汤,导致邪闭严重,郁而化热。用大青龙汤,麻黄用了12g,服头煎一会儿后大出汗,心悸心跳不止,给我打电话,问她,说以前有没有过,回答以前也有过心慌心悸的情况,但没有这次这么严重,当时把我也吓坏了,好在半小时后就没事了,人也舒服了。虽然没造成什么后果,用了大青龙汤头煎以后表也解了,但是过程还是很让人害怕的。

凡是有心脏病或既往有心悸心慌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麻黄。

为避免麻黄兴奋作用导致失眠,麻黄剂最好早上中午服,晚上不服。为免刺激胃肠道,麻黄剂,宜饭后服。

我的姨妈曾因为颈椎病服用葛根汤,麻黄12克,煎药机代煎,开始是早上一包,晚上一包,后来诉服药后即失眠,晚上睡不着。后让她改为早饭服一次,午饭后服一次,晚上不服,就没再失眠睡不着了。

旋覆花入煎剂要包煎,不包煎会致恶心呕吐。

一个孩子咳嗽,用余国俊经验,金沸草散加减,服后将药水全部呕出。后查是因为旋覆花没有包煎,将旋覆花包煎即没有再呕吐。

余国俊的《中医师承实录•出类拔萃的治咳专方》里写到“金沸草散化裁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大约在80%以上。服本方疗效欠佳者,约有三种情形:一是旋覆花的药味苦涩难咽,有的病人服后易呕逆,因惧呕吐不能竟剂;其处理方法是嘱其少量频服;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用陈士铎的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二是有的病人愈后几天又复咳(症状较轻),继服柴胡桂枝汤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三是有的病人总是遗留一个咳嗽“尾巴”,偶尔咳嗽几声,则可继服止咳十一味。”这里余老师所说旋覆花的药味苦涩难咽,有的病人服后易呕逆,因惧呕吐不能竟剂,我考虑就是因为没有包煎的缘故。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

也就是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仲景的心下满,心下痞即胃胀。

临床上痞证多见于胃病病人,胃病病人有的又有背沉,怕风,怕冷等表证。仲景又规定表解乃可攻痞。

临床上治疗胃胀病人,必须先看有没有表证,如有表证必须先解表再治疗胃胀。

没有遵循这个顺序,疗效就不好。所以临床很多情况的胃胀或者胃胀痛病人,我们明明辨为半夏泻心汤而仍然不见效,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有表证要先解表啊。

一个表证,病人可以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没有先解表,因此大家都看不好,而成为疑难杂症。

下利不止的危急情况和下利清谷的情况都要先解决里证,用四逆汤类方。解决下利不止,下利清谷的症状后,如果还有表证,再解决表证。

...... 

曹医生:

三黄泻心汤是实热,为人体代谢过旺所致的充血性面红,而桂枝茯苓丸的是下焦虚寒导致腹主动脉下行困难,气血上冲头面的面红

如果中医学的不好,或者自己没有把握,还不如吃西药或者干脆不治疗,就喝水。小孩子大多数是食积发热,脾胃功能恢复了,大便通了就没事了。就怕中药乱治一通,越治疗越乱套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如果没把握,还不如就吃点西药得了。

便秘和体虚互相影响,恶性循环,便秘导致人体吸收障碍,人体没有足够的营养及微量元素供应肠道粘膜,则肠道粘膜更虚弱,就更没法消化吸收,这种恶性循环让人体变为虚实夹杂。

中医是有缺点的,难培养人才,治个感冒也要学个几年甚至十几年,治疗个发烧还要那么复杂的辩证,不像西医,找个初中毕业的,培训一个月,会打针,会测体温,量血压,普通疾病也就会治疗了,打个点滴,血容量补起了,暂时也就不会死人。你像那个眼睛炎了,按中医辨证那是要考虑很多,碰到个水平差的还会吃中药吃出问题,而西医就简单了,点眼药水就搞定。中医的弱点就是在传承上没有优势,一个国家医疗最重要的是先保命,对于国家来说,普通疾病能够退烧,能够止痛,能够暂时不死人,就是很大的事情,而要靠中医,光培养人才就要十几年的投入,远不如西医直接快速。都说中医治疗疑难杂症,但是对于国家来说,80%的疾病都是普通疾病,即使在西医院,80%的门诊及住院病人都是常见病,西医快速解决症状,而且培养人才也简单,普通大学毕业,跟着在病房看个几个月就能独当一面,这个不是中医能解决的了的。就好比,流行音乐简单,大家都能吼吼,也算有点精神文化,京剧虽然高雅,但是解决不了人民群众文艺的要求。

在伤寒论里面找到结胸的症状体征,然后根据循证医学推断出这个病在西医的生理病理及解剖的情况,再反推方剂的作用原理,要来回演绎很多次,而且伤寒论里很多条纹确实比较生涩,古人记载这个疾病的时候的原始想法,我们也只能靠文字去推测的

脸部暗红、鼻翼暗红,舌瘀暗偏红,从上可看出上半身偏充血状态,而舌淤代表还有血循环不好,暗代表血氧浓度不高,说明充血主要是静脉充血,说明右心房压力应该偏高。

面部黄白色,说明软组织有水肿,不然在充血状态下,面色应该是鲜红色。

舌苔薄,说明大便应该通畅,肠胃排泄功能可。

手冷,说明动脉供血不良,因为如果动脉供血好,不可能怕冷,血液末端供血不良,与前面上半身静脉充血相结合,说明患者动脉供血不足,而静脉回流又不利。

脉细说明有效血容量不足,或则血管紧张。

神情忧郁,精神压力大可导致血管紧张,末端血管紧张。

盆腔有囊肿,囊肿病在三焦,出现囊肿,两个原因,一个是动脉动力不足导致水液扩散到软组织后不能继续从软组织回流到静脉或者淋巴,另一种可能是静脉系统受阻,导致三焦水饮回流到静脉困难。两种都有可能导致下身腺体分泌过多,导致妇科疾病。结合头面部血液情况,患者不仅有动脉供血力度不够,而且也有严重的静脉回流不好。

这个病人应该是两种因素合力所致,一个是心功能不足,一个是长期心情压抑导致的血管紧张。心功能不足,导致血液下行的时候力度不够,导致组织液回流动力不足。软组织水肿尤其是腹部的软组织水肿,会对腹腔及盆腔微循环造成压迫,导致静脉回流不好,出现静脉回流不利。而且心功能不足也可以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头面部静脉回流不好,会导致微静脉扩张,出现鼻翼等部位充血。

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强心活血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加些疏肝四逆散,改善微循环紧张情况。可以加些附子强心。

阳强阴弱,阳者表,阴者里。阴弱即内脏虚弱,即心功能虚弱,阳强即表强,即血液过多流向体表。这个就是说,人体虚弱,本身心功能就不足,血液也不足,因为为了御寒,血液经过人体调节都趋向了体表及末端,因为血液走向体表,所以体表液体增多,就会出汗,因为体表充血所以就发热。因为内在器官虚弱,所以恶风。因为心功能不足,所以脉无力,但是因为血液流向末端及体表,所以末端的桡动脉又比较充盈,所以脉无力而又偏大,就是浮缓脉了。

终南山讲的有道理,现在的中医就是太乱了,什么狗屁辨证论治,一个病,你怎么讲都能讲的通,就是没疗效。为什么。就是没有按照老祖宗的办法,搞循证医学。老祖宗多严格,一本伤寒论,用什么药,要对应什么症状,都是一丝不苟,现在的中医,都是瞎搞,尤其是后世很多文人从医,编造了很多虚假的案例和莫名其妙的理论。翻开伤寒论,古中医学,哪有什么五行?哪有什么五行相生相克?哪有什么归经?古中医治病都严谨,每用一个药都要有一个证据,要么是有一个症状,要么就要在体格检查中发现阳虚体征,现在的中医,脑袋凭空臆想,手上脉一抹就乱猜。

......

其他:

中药煎服前应用凉水或温水将每剂中药浸泡1小时。用热水浸泡,会使中药材外层组织紧缩,药材表面蛋白质凝固,淀粉浆化而阻塞药材孔隙,有效成分不容易渗出,影响溶出率。同样道理,中药未经过浸泡一般不要用武火煎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9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54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775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6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7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93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09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5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0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52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65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76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0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5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5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