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手机支付宝弹出消息,自动扣了七千多的花呗还款。
在我恍惚之际,一条短信提示尚有六千多的白条今天需要还款,今天已是最后还款期限了。
我查了一下,原来为了避免忘记,我将花呗和白条还款都设置在了同一天,就这样一下子一万多现金给了出去。
这年头超前消费确实很方便啊。自从大学开启了白条和花呗之路,每当看到高额度都会误认为是自己的存款,经常一没刹住就一笔“大手笔”花出去了。然而导致了有些使用12期分期甚至是24期分期的订单到大学毕业工作了还在还本金和利息。
其实仔细算算其中因分多期造成的利息,也是怪吓人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年代,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性和便利性的催化,使当代年轻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升级+分期支付使得中国从储蓄大国转变成透支消费形大国。
我们很容易掉进这样一个陷阱:每当“双十一”、“618”、“黑五”等购物狂欢节都似乎能触发各路网友的购物欲望。“吐血大减价”、“三件八折”、“仅此一套,先到显得”等促销活动似乎是在告诉大家:我们统统不要钱!买到就是赚到。
打个比方说,平时买一条1500块的羊毛围巾,活动当天只要1300块,乍一看这一波操作能省下300元,第二天还能跟朋友亲人炫耀一波战利品。
然而,1300块是真真实实的花出去了,这条围巾到最后有多喜欢,能有多经常戴又是另一回事了。
想起了类似的有个笑话:
某女买了件1000块的衣服,男友质疑有点贵,她说:贵? 我跟你说,这件衣服原价2000块,打了五折,就等于我赚了1000块!虽然我花出去1000块,单同时我又赚回来了1000块,所以这件衣服相当于白送,免费,你懂个屁!
还有一张很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图片。左右两个图案的红色实心圆圈乍一看左边明显比右边大,然而擦去有诱导性的因素,其实两个圆圈一样大。
“诱导“因素是造成我们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这本书中讲了威廉斯-索诺马公司的大号面包机和旅行社的不含早餐的罗马之行这两个有趣的例子描述了这样现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还是挺倡导大家注重储蓄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王思聪,钱不能乱花,要花起码要花在能产生价值的刀刃上。
人们都说,存钱并不能使人成为富人,富人的钱都是赚出来的。
这很正确。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富人或者都能成为富人,不储蓄或者将钱花在正确的用途上可能连“富“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呢,养成储蓄的习惯,手头上有点钱给了我们一定的安全保障。在面对一些突发紧急状况时,例如生一场大病,很可能需要拿出一笔很客观的现金,如果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
有做股票投资的朋友,手上常备一笔现金作为弹药,在股市波动探底之时会适时加仓一波,储备好一批便宜优质的筹码,等市场涨上去时即可大赚一笔。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关系玻璃、快餐人际、人心难测、利字当头的社会,有什么比手握一笔实在的现金更具有安全感的事情呢。
命运不会亏待认真生活的人,当然,金钱也不会亏待认真经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