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9 佳豫
《过犹不及》(解读论语第164天)
日经第489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师与商指孔子的另外两个学生:颛孙师和卜商,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夏。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分成8个派别。其中子张和子夏都是各成一派。
子张这一派去了陈国,他是陈国人,后被封为陈伯。子夏去了西河,就是梁国。
子张的思想稍微偏激一点,更偏刚烈一点,有点接近于墨家。子夏偏弱一点,偏温和一点,他比较注重历史。
据说子夏活了100多岁,后来做了卫国的帝王师,他的学生也都是讲《春秋》、《易经》。
我们听过“过犹不及”吧,过犹和不及都是指没到达目的地。
就像我们开车,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提前了一个路口下车了,那目的地还没有到,这就是不及;或者你开过出口了,到了下一个出口下车,那就是过了。
所谓圣贤之道,这个道最圆满的境界,就是中庸。我们说,在没有练成前,都是欲望在抖动。也就是说,没成为圣人之前,都会有过失。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学会放下,才能得道。
子贡这个人有点比较喜欢自我吹捧,他借两个同学的特点来请问孔子,其实心中有点想要老师肯定肯定自己的想法。
子贡很会说话,言语第一,他不直说,问老师是不是子张比子夏要好一点,因为子张过之。实际上,子贡跟子张是一类人,都是过之。
孔子说,理解过头,跟理解不到位,是一样的,都不够好。
我们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里孔子和子贡其实是对事不对人,恒定的标准在于你说的是人还是说的是人的事情?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君子在谈论人的时候,会就事论事的去谈,而不是对人进行谈论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