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较少看电影,越剧电影基本看的都是老艺术家们很多年前的作品,旧版的越剧《狸猫换太子》只看过《拷寇》这一折,没有看过全剧,我无法从专业的眼光来评判这部电影的优劣,也列不出多少舞台表演和电影之间的比较,就简单谈谈只针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观影感受吧。
影片中围绕食盒展开的两段陈琳与刘妃和郭槐之间斗智斗勇的戏是最吸引我的,虽然明知道结果,但还是不由得捏了一把汗。相形之下,原本比较关心的拷寇部分则没有什么亮点。而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赵祯与皇帝和谐相处,陈琳在一旁欣慰看着的场景。还有影片中呈现出了赵祯的成长轨迹,这种年复一年时光的动态变化要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感觉会比较难,一般似乎都是直接切下一场表示几年后的。
细细想来,之所以某些情节能吸引到我,而某些情节没有企盼的那样好,大概是因为电影和舞台之间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吧。电影屏幕能将人物的举手投足、眉眼表情放大,精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另外加上镜头有目的地切换,光影折射的幻觉,让人的情绪很容易被剧情牵着走。其实拷寇那段,阴郁压抑的感觉营造得很好,刘皇后和郭槐两人表情阴森森的,看得人心里有点发麻,只是剧情发展似乎有些仓促,我总觉得此处应有大段的唱与动作表现,可惜结果没唱几句,只象征性地挥了几下棍子,或许是电影并不适合融入过多的舞台表演吧。
陈琳在冷宫劝说李妃的时候,有一些画面穿插,或许是想表现出陈琳对李妃未来的希冀,以及李妃从绝望到生出希望这一心理变化导致未来也由灰暗到明朗的变化。但是感觉有些突兀。就像角色的内心独白有时也会突然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景中演唱,个人感觉似乎不大必要。独白的时候就拉单人近景,和场景中别的角色对唱时就将相关人物一起放在镜头里,开唱之后如需要再切近景,这样应该就能区分了吧?
电影中还有一个地方让我耿耿于怀,就是刘妃和郭槐企图查看陈琳手中的食盒的第二层时,寇珠及时出现悄声告诉刘妃已将妖孽处理了,从而阻止了两人的行动。然而这时,她手中却拿着食盒。按照之前刘妃的吩咐,是要寇珠将食盒整个扔到河里,不能打开看,照这么说寇珠此刻拿着食盒理应被刘妃质疑,但是这一场景就这么过去了,不知是失误还是另有深意?
写着写着,怎么感觉像是批评文章了?事实上,这次观影历程我是很享受的!这部电影中的绍百演员们都是我熟悉的面孔,特别是三位老师扎实的唱功、精湛的演技、超高的颜值,都让我沉浸在影片中不能自拔,时隔一日仍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阿花老师的表演固然是无可挑剔,范派唱腔铿锵有力、正气凛然,吴素英老师清亮华丽的吕派唱腔也演活了一个贪慕荣华、心机深沉的坏娘娘。陈飞老师第一句唱出来,我还以为自己最近越剧听得少连最基本的流派都搞不清了,接着听下去原来真是唱的袁派,将李妃的悲苦无望表现的淋漓尽致。陈飞老师的袁派也唱得很好啊!还有生孩子那段演得真揪心!
听了三位老师在点映分享会上的讲话,我知道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特别感谢各位主创用汗水与艰辛给我们带来了这部越剧电影,虽然算不上完美,但却是一个值得认可的尝试,而戏迷们在评头论足之余也乐于看到自己的偶像有各种新的作品和大家见面。相信有艺术家们的努力和群众们的支持,我们的越剧发展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