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而立虚云
2011年1月7日,蚊二妞在豆瓣网"吃喝玩乐在北京"小组上发了一个题为《我们用2000块钱来开咖啡馆吧》的帖子。在这个帖子中,蚊二妞这样写道:每天背靠阳光面朝电脑坐在办公室的时候,我总是想面对阳光端上一杯咖啡……进而,我又很奢侈地想:我要开咖啡馆……所有和我一样想开咖啡馆的朋友,拿不出几十万上百万,也不可能辞掉工作专门开店,自己也承担不了那么大的风险。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咖啡馆,用我们一点点的钱一点点的时间,凑成很多的钱 ,很多的时间。名字就叫响亮的"很多人的咖啡馆"。2011年9月10日,很多人的咖啡馆在北京正式开业。
自蚊二妞在网上发起了共建咖啡馆的号召,并成功筹建了"很多人的咖啡馆"之后,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类似的咖啡馆,它们都是由众多股东集资筹建并共同管理的。例如青岛市漳州二路19号的"多米人咖啡店",它便是雨后春笋的萌芽之一,还有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9号的"梦享家咖啡生活馆",以及南京市建邺区河西万达广场的"DreamHouse很多人咖啡馆",等等。
前不久,我又在网上搜到一条消息:“东莞众筹第一店“很多人咖啡馆”之死”。2012年12月,东莞一家“很多人咖啡馆”引起了很大关注,因为它是东莞第一个众筹项目,把众筹模式引进了东莞。然而,经历长达3年的惨淡经营,很多人咖啡馆终于没能逃脱黯然落幕的命运。
我虽然没有亲历其众筹的过程,但想必当年有很多怀揣理想的文艺青年(也许还有文艺中老年)为这个咖啡馆的启动投入了资金。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快结束了。
很多人的咖啡馆很像是一场自发的、去中心化的运动,这一样的运动本身很有激情和活力,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到所谓的组织力。这么多股东,谁来主导?利益如何分配?没有人知道。
就我看来,所有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去中心化的事物或者活动,都最好加入一点自上而下的主导。这一点主导不用太多,只要一点点就行。就像红烧肉里的糖,最好不要让人吃出太甜的味道,但如果一点糖都没,估计要咸死(针对我这样的南方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