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式的多元化
最近读了梁晓声的《人世间》,将近120万字,厚厚的三本,每本也将近500页。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读来着实感动,我经常与妻女讨论书中的情节与内容,谈自己的感受。读完以后的几天,一直都在回味着书中的内容。在回味中,我竟然发现,在网络信息超级发达的今天,读书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元化。
一、读纸质书。我喜欢读纸质书,而且是自己买的。纸质书拿在手里有质感,而且读纸质书时那种天马行空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很美妙的享受。
二、看影视及影评。谈到《人世间》的时候,老婆说:“前几年好像有一部同名的电视剧,可火,可能就是根据你说的这部小说拍的。”于是我便搜索了很多有关《人世间》这部电视的影评。电视与书本,相得益彰,使我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更美的想象,对人物、家庭、社会也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不看电视不刷剧,所以对于《人世间》前几年的火没有任何印象,但听了妻子的话,看了相关影评后,我也准备看一看这部电视剧了。
三、看书评。网络发达的今天,想了了解一本书,完全可以先通过网络搜到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对其进行的评价,读书感悟,人物分析等。特别是一些优质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文质兼美,可读性非常强。在读完《人世间》后,我搜了很多相关的书评,或搜书中人物形象,或搜书中社会现象,或搜书中故事情节,总会有人站在不同视角去谈、去评。通过看别人的书评,使我对当时的社会以及书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理解。
四、看电子书或听书。如果觉得带着纸质书不方便,就可以利用手机看电子书或听书。听书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听类似于“樊登读书”这种对书的推荐评价;还可以听别人录制的书的音频,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听下去。电子子对于手机平板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但我还是喜欢纸质书。
五、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读书会。如我跟妻子、女儿之间探讨《人世间》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家庭读书会了。在《人世间》里,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很多人都把书销毁,弃之如敝履的时候,周秉义、周蓉兄妹却偷偷在家里组织读书会。现在,各种各样的读书会也有很多,单位的组织的,行业组织的,基于共同爱好自发组织的。有公益的,也有收费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共同读一本书,针对一本书进行探讨、交流,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式。
六、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很多书的作者也会在自己的小说发表后谈自己的创作背景、创作经历、心理历程等,也会有助于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如读莫言的书,好几部都写到挨饿的情节,读了莫言的相关故事后,我知道他在小时候是真切地体会过饥饿的感觉。还有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读之前我看了他多年酝酿,呆在老家三年创作的艰辛历程,知道名作还真是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来支撑。
也许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早已不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在这个网络超级发达,知识爆炸增长的时代,读书方式也开始变得多元,所以,我们也需要改进我们的读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