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03年接过一届初一之后一直在初二与初三之间循环,本以为今年教完毕业班之后终于有机会从头开始接一届新生,谁知又被安排从初二开始。即将升为初二的这届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几校联考,成绩一直在后面徘徊,他们的语文老师也一直在想办法推掉他们然后从接一届好的,春季时她曾经给我提过此事,并希望我能接手,那时我觉得她只是提提罢了,没当真,谁知现在竟然成真了。
作为老师,当然都愿意教好学生,学生考好了自己觉得脸上有光,还会赢得社会的承认,赢得更多人的尊重。但事实上常常事与愿违,再说也没有那么多好学生让我们教。虽然都说要相信学生,不能说哪些学生能教,哪些学生不能教,无论几年级学生,都能够教,而且从心里相信自己能教好,这才是正确的心态。但是,这一般是局外人站在理论的高度劝慰当事者的话,如果真要具体到他自己的头上,他恐怕也是十分的不乐意,尤其是这些学生在或是频繁地换老师,或是没有形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或是语文成绩相当低的情况下。总之,每次从半道接手这样的学生,心里先已是莫名的失落了。
而我,就是这样一届一届地接了下来,这个过程中,不能说毫无怨言,我毕竟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当我真正和学生们接触起来,我会很快忘记接他们之前的不快,学生有什么错呢?我有什么理由去嫌弃他们?我是老师,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引领他们有个健全的人格,这是我的职责。既然是分内之事,何必在乎他们的曾经以及他们很不乐观的现状呢?当自己接手他们,他们和我就互为开始,我要努力做的是应该怎样互相成就对方。
且连续几届的事实也证明了,我们已经互相成就了对方。他们从我身上学会了很多,我自认为我也很成功,当然,我所指的成功不是仅仅指成绩。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人一定有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我们不可割裂了背景来简单理解这句话,并悲哀地在这句话里对号入座,多年的教学经历应该使我们清楚,有些学生,你确实教不会,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教不会他。当然,这仅仅指的是我们所教的那门学科知识。比如当年钱钟书吴晗朱自清等大师们考大学时数学甚至考零分,这就能证明他们的数学老师一定是庸师吗?我提出这些大师也绝不是给自己没有让学生考高分找理由。
这句话里有两个“会”,但是细究起来,这两个“会”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会”字是理解、懂得的意思,而第二个“会”字是一个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去做。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评价学生与老师的“会”也应该从多角度去看,而不仅仅只是考查教师是不是能教得学生都能学会所教的知识,并考出好成绩;再者,人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谁能够大胆地说,我能够让我班的学生有教无类,都能考多少多少分?
所以,学生的“会”从多角度解读,听懂了,理解了老师讲的科学知识,只是“会”的一方面,还要理解老师传授的道理,懂得老师从生活上、为人处世上教给的道理,懂得面对不同的处境时应对方法,能够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困惑等等。这才是“会”的全部,如果学生在上述列举的情况中能够会那么一两项,也应该说是“会”了吧。当然,这既然是老师教会的,那么也就没理由说老师“不会教”,因为老师的“会”也要从多方面解读,不仅仅只从所教学科的分数上体现出来。
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我改上面的话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的,从教这么多年以来,我的学生从成绩来说参差不齐,有的相当差,差到我羞于说出口,但是,毫不狂妄地说,我依然不承认我不会教。一线的教师都清楚,仅从学科成绩来说,很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高,但是他们一直在进步,进步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学会了一些。再者,更重要的是我们教会了他们学科知识之外的其他。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常会回母校或到家找我,他们多会提起我的哪些话或哪些行为对他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类话,我想,从长远来看,不能以当时的成绩差就断定我就一定没有教会这个学生其他吧。
所以,从长远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