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智久在日剧《朝五晚九帅气和尚恋上我》里饰演帅气和尚星川。星川是一家寺庙的继承人,外貌英俊,仪表堂堂,并且多金,对女友体贴。是的没错,他有女友。日本和尚跟中原和尚不一样,他们可以结婚,寺庙是继承人的产业,并任主持。但这样他们还能潜心学佛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佛学造诣很深,不然不能担任主持。
星川这个角色并非电视剧创造的神话般的人物。现实中的日本,这样的人的确存在。当看到小池龙之介时,更确信无疑了。日本帅帅的人气僧侣小池龙之介,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月读寺住持。除了自我修行,也在新宿朝日文化中心等处指导一般大众坐禅,推广心灵训练法,拥有一开放预约就立即额满的超高人气。他发现现代人的烦恼其实来自于过多思考,遂提出“不思考的练习”,鼓励大家在一言一行中追求心灵的平静。他的作品很多,包括《不思考的练习》、《让自己变得自由的沉默入门》、《无烦恼的工作法》、《解开恋爱和结婚咒语的练习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把烦恼清零--人生相谈》等等,旨在帮助人们消除烦恼,提升幸福感。
在这本《不思考的练习》里,小池龙之介开宗明义,点出“失败,是因为人们想得太多,尤其是负面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他称为“思考病”。我们现代人的就是因为患了思考病而引起亚健康——容易失眠、烦躁、胃病、上火等等。去医院看病,医生也只能说:“多休息,压力不要太大,放轻松。”可是吃药治标不治本,难道亚健康就无药可救了吗?作者给出了药方,他提出澄澈五感的练习,即从大脑思考转向专注身体感受,分别以“说”、“听”、“看”、“写读”、“食”、“舍”、“触”、“育”八种日常行为,介绍正确的感受方式,佛教智慧更渗透其中。在不知不知觉中,现代病包括失眠、烦躁等等症状减轻甚至不药而愈。而书中提到的“听”“看”和“食”这三部分的感受练习对我启发最大。
在嘈杂声音中“听”出趣味
品尝过失眠痛苦人都知道,深夜里拼命想睡却睡不着,尤其当听到时钟的滴答响、马路上的车辆行驶声,让自己烦躁不堪,更加难以入睡了。今年夏天,楼上邻居空调漏水,水滴打在我家阳台的护栏上,“滴答滴答”很有节奏感,但对我来说简直是魔音入脑,我的潜意识立即产生抵抗,在这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烦躁,根本不可能入睡,早上起来昏昏沉沉,可想而知,工作也深受影响。
对此,作者提出一个训练方法——训练自己“让讯息(声音)止于接受的感官上,不要让头脑任意处理信息。专注地聆听,说不定会发现,这个声音也有出人意料、非常有趣的信息。
当然,只专注于听水滴声,是不能解决失眠问题的。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烦躁。平时就要有意识的进行聆听训练,能减轻不少烦躁心。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其中一种声音,细细聆听,只专注于声音,不要带着情绪,即,不要有欲望、愤怒或喜悦。如果产生情绪,会让我们开启“思考”,接着便会跌进烦恼中。这项训练是在平时就彻底将所有意识集中在“听觉”,停止内心多余的机能。
关于听觉,作者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想与男女朋友深入交流,就得仔细倾听职场同事说话。乍一听,这两件事风牛马不相及,其实他的意思并不是在听同事说话过程中学习倾听,从而学以致用,和男女朋友交流的时候会更流畅。他的观点是从佛学角度提出的。对于我们周遭的声音,无论是与人的对话声、自然界的声音、汽车鸣笛声,等等,“听的行为”不是独立于各个场合,而是随着时间流转,事物遵循因缘、彼此结合、互相影响。这就是佛教观点中的“缘起”。听起来有点玄乎,不过,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秘密》,里面提到,如果你发出什么信号,就会招来同质的事物,比如,你夸赞某个人,在其他地方你也会收到别人的夸赞。这个观点和小池龙之介佛学中“缘起”观点不谋而合。
烦恼滋生于“看”到的刺激景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电视剧、电影时,情绪会随着情节走向而变化,主人公遇到喜事,我们开心;主人公遇到不测,我们悲伤。有段时间迷上恐怖电影,我看的时候非常恐惧,看完不敢睡觉,生怕有什么东西无端从空气中跳出来。在《不思考的练习》里,作者明确反对这种寻求刺激影像的行为,因为会“引发内心的混乱”。
那些无厘头的、引人发笑的综艺节目作者也不建议看。理由是,如果“持续沉浸在这类资讯中,潜意识里助长‘无知’倾向”,就如同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提出的警告一样,娱乐搞笑节目会让人变笨。
作者建议,平时走在路上,集中注意力,主动观察一下我们的视野是如何随着身体走动而变化,比如远远看到一棵树,走近了看清楚树干,再往前走离开这棵树,树的景象消失,这样训练“看”的行为,专注力会增强。重要的是,由于能够敏锐观察,“强化了认知能力和注意力,心也会逐渐变得澄净”。
正确的“食”,胃病不再来
胃病似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不准时吃饭、吃饭时大口吃喝赶时间、压力过大等等都是造成胃病的原因。但其实,胃病并不难治,这个器官非常温和,你善待它,它就会好。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位奇葩医生,给病人做完胃部手术后,不像其他医生那样嘱咐病人吃流质或者软和易消化的食品,而是要病人吃正常的食物,比如米饭,不是煮得很软烂那种,而是吃平常人吃的软硬适中的米饭,但是,每一口米饭必须都咀嚼三十下以上。原来人在咀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口水,而其中含有一种酶,这种酶随着吞咽流进胃里起到保护胃的作用,而且食物经过牙齿咀嚼已经变得很烂,不会对胃部产生负担。从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细嚼慢咽确实保护胃部。
而作者提出“食”的练习是,吃饭时不要心不在焉地想着其他事,而是用意识,敏锐地感受每一个动作,比如,拿起筷子,伸向食物,夹起,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感受食物在嘴里和舌头触碰的感觉,让意识贴近饮食本身。这样会逐渐了解到,“所谓充实或幸福与‘吃什么无关’,而是取决于‘心是否确实放在吃的食物之上’”。
我在吃饭时常做的一件事是听音频或者看电视剧,导致的结果是不知其味。看完《不思考的练习》后,按照作者的方法练习吃饭,不但胃变得健康,体重居然也减轻了三公斤,意外之喜啊。原来,大脑收到“吃饱了”的指令会比胃的感受要慢,换言之,吃得快的人会不自觉地吃很多,而吃得慢,胃部渐渐充盈,大脑也同是接到“饱了”的指令。
作者非常细致地指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意识,细细品味身体感受。以上三方面,作者都突出关了一个关键词:专注力。专注地听、看、食,经过一段时间得练习,我们的专注力在身体感受方面提升,大脑不再产生杂念而随之进行无谓思考,把我们从负面杂乱思考中解救出来。八种行为的专注力训练,不但提高五感敏锐度,体味精彩的世界,更能使我们无论工作或者学习,专注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