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斋医稿(2)

  先父虽主张有邪当早攻,邪去则正复,但并不是滥用攻法,他说:“攻邪要辨证精确,又要掌握分寸,邪去即当安正。”其用攻也,并不废补;如温病汗后热不解,㾦佈不透,懊脓虚烦不寐,脉见细輭者,用栀豉汤加党参、小麦;胃家实而正气虚者,用黄龙汤或调胃承气汤,下后即用参、术调之;虚人如厕,先啜稀粥以防其脱;温病前后都非常重视保存阴津,尝曰:“大病如大敌,必须集中兵力,剉其锐气;内伤调理,须全面顾到,不能旦夕图功。”先父这些领悟,确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临证心得

先父继承祖业,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对外感热病,每多心得之处,兹仅就风温、湿温方面的辨证用药经验,简述于下:

(一)风温辨证论治:先父认为风温之发,虽属春令新感之邪,但四季都有,然以春冬二季为多。风温之治,清叶天士论之最祥,主用辛凉解表,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山栀皮,蒌皮,花粉之属,认为辛凉解表因众所周知,但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并非容易,盖辛能洩风,凉可解热,偏于辛则温易化热,偏于凉则邪不得透,疏风药须轻清,清汤勿宜苦寒;叶氏方中用前胡、蝉衣、制殭蚕、蒺藜等以宣肺洩风;如恶风头痛,苔白,脉浮,外感症候显著者,参用栀豉汤加荆芥以透表达邪,甚者不忌麻黄;如一径化热,由肺及胃,则以石膏为君,配合前胡等清洩气分之热(参阅本文所附医案(案1),下同);如邪重热盛,痰鸣喘息,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佐以清温豁痰之品,麻黄、石膏二味的剂量,视表邪与里热之轻重而定,对邪热内传心色、神昏谵语者,认为风温内陷,治疗应与湿温区别;湿温多由湿热蒙蔽清窍,当以开窍为主,风湿多挟痰内闭,必以滌痰清热为主(案2),先父于诸牛黄丸中,最赏用万氏方,以万氏方药简洁,无香窜之品,并用竹沥送服,可以奏滌痰开窍之功;对小儿则常用猴枣散、羚羊角粉,因小儿痰热易升,肝风易动,如顺传阳明,而现胃家实大便秘结者,善用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先父对风温各个时期的用药,有其一定顺序,初期透表,每用前胡为君;邪传气分,重用石膏;其理由是:因风温之邪,由肺表而入;其出,亦从肺卫外达;且风为阳邪,温易化热;故用宣透之品,不宜辛散;用清温之剂,不可过于凉润;惟前胡入肺经能解表泄风。清热滌痰,无辛散之弊;石膏辛甘性寒,《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既能清温泄热,又能解肌透邪,认为用于风温,最为适合。

此外,对桔梗、旋复花之应用,亦有其特点,认为桔梗功能开肺滌痰,旋复降气下痰,一升一降,同为治痰喘痰药。但升降之用,必须恰当,如风邪初感,痰多不利,每用桔梗开肺达邪,而奏豁痰定喘之功;如邪已化热,喘急痰鸣,或咳嗽胸痛,用旋复花降气下痰,如痰中见红,更必须用旋复花佐以合络凉血之品,桔梗便不适合用矣(案3),其平日处方,在小儿用桔梗为多,因小儿易于肺闭;对老人则用旋复为多,用老年多痰喘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需要原文档(因文体限制,部分表格无法呈现)请联系QQ1769090563 本文由中医仲景协会整理收集 《内经选...
    陶墨阅读 35,004评论 0 33
  • 湿温后期,每有亡阳之变,也有少数在早期发汗过多而致者,患者多属体质素虚之人,先父常用独参汤加红枣煎服,重者加附子...
    夏日龙眼阅读 4,605评论 0 51
  • 读完书,觉得用“文采与悲怆的交响”为宋朝命名真的挺贴切。 我平时读史少,对于深奥的史书更是敬而远之,所以这本堪称大...
    壹貳阅读 4,042评论 1 1
  • 风雨清秋涤洗,桂菊竞献馨香。鸡鸣夜半欲折肠,镜月偏悬天上。 桑梓风俗依旧,山清水绿情长。梦回争坐话离伤,笑问客何去向。
    晴鹤1阅读 2,118评论 0 1
  • 【手写爱情绘本9.0】生活是平淡的、简单的,而且富有韵味的。要学会宽恕不要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被压力推动...
    主播亚东阅读 4,02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