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特点:
学习过程枯燥,可操作性强
逻辑性强
低认知人群人不喜欢
不易记忆和转述
道理的特点:
学习过程简单,一目了然,基本没有可操作性
可以没有逻辑性
受低认知人群欢迎
讲道理的骗子很多,讲知识的骗子很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就是道理。
使用正向反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句就是知识。
不是说道理不重要,只是如果你的大脑里装的全是道理的话,这辈子真的过不好了。就喜欢说出那句话:道理我都懂,但就做不到。
这篇文章,说一个知识和一个道理:基本归因谬误和对事不对人
(1)行动者与观察者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例子:1、某人向好友借1万元,说好1个月之后偿还,但过期未还。某人强调最近太忙,没时间,在外出差等外部原因,而好友则会下结论:某人生性如此,是有借不还之人,其他人再说起借钱之事,一定如此这般说。
2、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学生可以难度太大,考试范围超纲等外部因素解释失败行为;但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就容易以学生不用功,考前准备不够充分来解释这种失败的行为。
(2)利已主义归因偏差
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例子:
1、如学生为了避免考试失利,遭受家长和老师的轻视和不满,在考前会故意让自己受伤,与家人发生冲突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真的出现了考试失利的情况,可以归罪于这些因素,如果成功了,则表示尽管有困难存在,依然取得了好成绩,更能体现个人能力。
如果不懂得基本归因谬误,就容易建立起习惯性防卫心理,因为遭受到挑战的时候,人的本能是会下意识地向外寻找原因及解释,当找到原因(错误的归因)时,我们就认为,别人针对我的挑战是不合理的,是针对我个人的。我们天生就会认为别人是对人不对事,这是我们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
而存在这个误区,就特别容易陷入一个困境:无法提升个人能力。
如果没有这个知识的情况下,就无法区分一个概念: "我"和"我"的行为/观点。
特别容易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个人的否定。
例子:
XXX,你这个月的业绩真的太差劲了。
如果是领导质问,第一反应就是:领导,我有XXX及XXX的原因,开始进行归因。
如果是同事质问,第一反应就是:XXX,你牛逼,你业绩也没我好多少。进入吵架模式。
“我”这个人是好的,我的成长来自于别人对我的行为/观点提出意见(给出反馈),这是我们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明确了这一点,就特别容易理解这个道理: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
本文总结:
说明了知识和道理之间的区别,并通过一个知识和一个道理来说明这两者的区别。(基本归因谬误和对事不对人).
PS.
由于两局对自媒体的限制,微信公众号目前只能公司认证,不能个人认证,这就是我一直没更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