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睡觉前是否比起床时更聪明一点?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不去考虑短期收获,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价值,也寄希望于时间,所以,难免懈怠,偶尔偷懒,乃至于经常性不把时间当回事儿,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至于成长?顺其自然呗。拥抱这样的态度去过所谓的自由的、自主的,以及“自信”的生活。由自己构建的生活方式,以这种生活方式去生活。如果你问我开心吗?我当然不会说开心,也不会说不开心。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习惯了想要去改变好像就不得不去打破点什么,旧有的习惯当然是,坏习惯尤其是。当然,好习惯继续保持同样重要。其中,持续学习就是很重要的一环。而这个“问”就是我从学习中读到的。
我是在昨天读到这句话的,然后在昨晚便有了新的收获。一个我一直以为我认识、了解且熟悉的词,“创业板”。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它是指新上市的公司且是新公司的股票的单独分类的意思。否则,“创业”何以单独作为一个板块与上证和深证作区分?这当然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按照常理去理解是最简单的:上证是作为一个板块分类,深证也是如此,怎么可能再弄个什么“特殊”的概念加进去呢?这不显得不伦不类吗?所以,它就只是一个单独的板块分类。
最搞笑的是,我明明不知道它的概念,却一直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知道,关键是我连查一下它的概念都没有去做,反而我选择问我的朋友。更离谱的是,我一直把创业板理解成“创新板”的含义。当然也得亏交易创业板是有门槛的,而我连门槛都过不去,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从我朋友那除了得知它是个和其它板块没多大区别之外(按照分类来讲),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是融资上市(或合资?),也就是多“股东”(大概意思是结构比较复杂。我的描述不见得准确)。这又涉及我的一个认知偏见。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互惠共利”是商业的一大原理性,然后就理所当然认为,越是“人多”岂不是说明它背景强大,然后对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岂不是更加游刃有余?看多者本来就有基础嘛,加上比一家独大的垄断式的和商业本身的竞争环境似乎生存更简单?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人多力量大嘛。
然而,朋友告诉我,舆情影响,或是但凡哪个有“问题”是可能直接影响到个股的,也就是说不可控因素更多,起伏波动更加多变且更大波动。我一想也是,毕竟如果能够一家独大,能够自强不息,能够简单,又何须复杂呢?又何须那么多人呢?又何须倚赖他人呢?这不符合市场嘛。市场总归是越简单越单一,越容易集中力量抓住需求并留有更多的余地去发展未来。而且,越简单越是容易实现复利。再者说,利益如果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谁愿意去争抢更多?这不符合人性嘛。何况,市场也是赢家通吃。再就是,一旦上市,那岂不是相当于给股民打工,受制于人不说,还受制于另一市场……然后,朋友就讲了一些不太好的例子,比如有些公司就是上市来“圈钱”或“套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投资如何,又或这种手段如何,毕竟,商业市场,时机是至关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能上市本身不也证明其相当实力?
以上,当然是一个新的收获。然而,我要说的却是另一个发现,即在此过程中我为什么不能直接先去了解呢,反而“不耻下问”般去讨教朋友?
但凡搜一下,它的概念一目了然不是吗?——“创新板,顾名思义就是为创业型企业服务的证券交易板块。”
所以,与其说我在问朋友,倒不如说我想知道更深的潜在真相。即放到个人倾向中,它在市场中的一个位置,它的一个属性,它的构成要素以及和市场的一个关联性,再就是涉及到买、卖、持有。也就是潜力如何,优劣势如何,整个板块的发展行情如何等等。当然,我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倾向,我只是怀着求知和好奇的态度,想听一听别人的经验,以别人的经验对照自己的经验。这玩意儿多少有点像“明知故问”,重点不在于明知,而是迫切想要确认自己的“正确”。是别有目的和别有用心地发问。诚然,我得承认这个习惯特别不好。
我是说,如果单从“道听途说”的角度,这可不就是“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我是说,别人的意见是别人的意见。如果真诚请教,这叫不自欺;可如果是别有用心,这就很不尊重人了。大可以真诚地交流嘛。要我说,这可能是“聪明人”的通病:
明明可以直接说,却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弯弯绕,主打的就是一个赌对方看不穿、看不透、看不破。但很可惜,一般压根就不用别人如何,“聪明人”自己就先耐不住讲出来了。
而一旦讲出来,可不就像故意找茬?这大概就是“聪明人”的陋习吧。表面看是后知后觉的真诚,是就对方的看法或说法深入了解或理解,可主要目的和用心似乎都奔着辩驳和反驳去的。以发问的形式去反问,乃至于以反问的形式去质疑,包括说压根就没认真听。从一开始就开始打岔,再到后面“喧宾夺主”。就这,哪还有“聪明人”的修养和体面呢?
当然,越是聪明的人越是难以感知和觉察到这里头潜藏的“小心思”。除非,别人这样对自己的时候。可即使这般,也不见得就会想到自己,更多的也依旧不过是“见招拆招”,又或直接戳穿,也可能是故意戏耍一番,故意胡说八道。不得不感慨:“聪明人”的花花肠子可真不少啊!
尤其可怕的是,这玩意儿极其容易滋生出优越感、傲慢、虚荣、偏见和成见。
话说,就这些个情况,到底是如何滋生和养成的呢?
我是说,哪来的底气,又哪来的自信,更关键的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情况吗?我是指关于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关于别人的反应和自己的提问的方式,关于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以及自己的态度、语气(也作语调),如此肆无忌惮,难道不是仗着彼此熟悉?就像那些恶意的玩笑话。是真没学过那句“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又或对此嗤之以鼻?当然,指望短时间内改变也不太现实。只是,这样的行为未免太冒失且过分?这也算聪明吗?当然不。
那么,何以如此呢?
以我的认知来看,它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背后是,聪明人看任何人似乎都是聪明人,故而,心防不断加筑,直至形成顽固的壁垒,以至于顽固不化、固执己见。最主要的是他们往往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他人,以人性的恶预设立场,各种敏感,各种琢磨,各种自我研究,也研究他人。是故,对于人的敬畏,与其说是敬畏,倒不如说是恐惧。也是这种恐惧驱动着他们往往第一时间就如条件反射般展开防御,与此同时,长久地孤立自己和脱离人群,又偏生渴望亲近,温暖和爱。然后,当人们接受了他们的孤独和残酷(对他人的漠视乃至于防御性攻击),他们却又不敢真的卸下心防,又渴望乃至于幻想他人接受真诚的自己。可终究,谁也说不好到底爱的是什么,爱的是谁,也是因为聪明的多疑和敏感,继而不敢,更是不能,似乎只好假装,又或慢慢放下却又做不到坦荡和真诚,如此矛盾,如此纠结,乃至于显得清高,孤傲。其本性如何,其本质如何,大抵是“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吧。”
是故,多少聪明人如此口是心非呢,又是何等争强好胜呢,更有故作高明、故弄玄虚?但凡论细节,论具体,摆事实,以逻辑或数据,拿成绩或成果论,可还能夸夸其谈或言之凿凿?
也是如此,就像那天朋友问我读了那么多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哪本?我说,书读得多了,那还有印象最深刻之说呢?不过是各有其印象深刻的内容,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各有其“真知灼见”的见地,然后随着时间,阅历,经验,见识,不断融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并最终呈现出如今的看法。真实的情况如何?却是不记得了而已。但好像就是羞耻承认这一点,哪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似乎更重要的依旧不过是“文饰”自我和粉饰“太平”。大概是既想尊重事实,又想要维护自己的形象罢了。至于我三番五次说,“我没啥子文化,我不知道哦”,这也不过是某种托词。真正心里想的却是——“我们不看别人的意见,我们想在获取事实后进行独立思考”。言外之意是,并不想过多纠缠,乃至于懒得回应和思考。因为一眼看得出来对方就是意图诱使你进行自证又或“明知故问”罢了。明知如此还上当?
我是说,还是要持续地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修行的还很多呢,就像我承认今天的操作很烂,连我自己也稀里糊涂,就明天要去承担了呀。我“拍了拍”自己:好好学习!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