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指要】(11)小畜第九
【卦体与易道】
1、比卦变小畜卦是正常的卦变,其形式为“原始反终式”,当然这里也有阴阳的变化,具体说就是比卦中的阴爻,除了那个“比之匪人”的三爻辛以外,其它都变成了阳爻。师卦上爻那位有命的“大君”,经过比上的凶险以后,终于在小畜卦“登基”,小畜卦也是一个失衡卦。
2、比卦的天道是壬己辛甲癸庚,“原始反终”以后就变成了戊乙甲丁己丙,这就是小畜的天道。
3、小畜卦是一个静态失衡卦,但却是一个动态平衡卦,二爻有迫初之势,但由初至四又正与天道相悖。
附图:
【象辞】
1、小畜卦新提出的象有“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復自道”、“牽復”、“輿說輻”、“夫妻反目”、“血去惕出”、“攣如”、“富以其鄰”、“既雨既處”、“尚德載婦”、“月幾望”、“君子征兇”等。
2、小畜卦的卦象就是“畜”,畜有畜养、和储蓄的意思,如果某爻接济其它爻,这可以看作是“畜养”;如果某爻从其它爻那里获得接济,这对某爻来讲就是“积蓄”、“储蓄”。小畜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四,卦辞中的“我”是站在三爻的立场上讲的。小畜卦与前几卦不同的一个地方是,前几卦的卦名通常与爻辞结合在一起,而小畜卦的爻辞中却没有一个“畜”字,这说明“畜”虽然是卦象,但不是爻象,卦象与爻象是有区别的。小畜卦的“我”虽然指三爻,但爻辞的展开也是不断改变视角。
【断语】
小畜卦中的断语大多承前,但用法有变,比如说“何其咎?”不是说“无咎”,而是说有咎但不足虑。
【简译】
小畜卦排在第九位,是个“原筮卦”。自此六十四卦进入第五个周期。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亨”为通达,小畜卦是个新建元的卦,在这点上与屯相似,与屯不同的是屯说“元亨”,小畜只说“亨”而不说“元”,这是因为小畜的通达主要指二爻。“密云不雨”是小畜卦的态势,“自我西郊”是提示方位。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復”是回归、回复,“復自道”的意思是这个回归是遵循的“道”。“何其咎?”是用反问的语气,说明不是无咎,而是有咎但不足虑。小畜初的“咎”就是卦体失衡,二爻有迫初之势,但如果初爻“復自道”,则这个“咎”也可以避免。
九二,牽復,吉。
“牽”为牵引、牵制。“牽復”意为牵引初爻,复归于“道”,这样是吉祥的。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輿”为车,“輻”为轮輻,“輿說輻”意为车与轮辐脱节。“夫妻反目”为夫妻失和,各行其道。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有孚”即有服从者,“血”为流血,喻伤害,“血去惕出”意为危险已过,警惧可以免除。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攣如”为卷缩痛苦之状,“有孚攣如”为服从者不得舒展自由。“富以其鄰”为因邻而富。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既雨”为接近下雨,“既處”为停留,“既雨既處”为接近下雨,但还停留在原处。“尚德”意为遵从或提倡高尚的道德,“载妇”意为挟持妇人,“月幾望”为接近望日,“君子征兇”意为君子如果征伐,将面临凶险。
【简析】
小畜卦的辞意并不深奥,只是如果不掌握卦体与易道,那就很难知道卦辞与爻辞说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反过来说,如果弄清楚卦辞与爻辞的意义,也就证明了真实的卦体与易道。
1、“舆”、“辐”原则。我们说六爻卦的卦体,其实是一个球体,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圆圈”,二与四、三与五构成两个“跷跷板”,如此等等,这些说法的根据何在呢?原来根据的就是经文。小畜三讲“舆说辐”,“舆”的共性就是有“轮”,这说明卦体上有类似“轮”的圆圈,三爻置身于这个圆圈之外,故有“舆说辐”之说。又“辐”有辐射、发散之意,由此我们断定这个爻虽然脱离了“轮”,但却有“只出不入”的性质。
2、易道原则。阴阳和合需要恰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天道;阴阳和合需要有利的形势,这个形势就是地道;天道与地道合一就是“律”,而经文中的“道”字则是专指人道,也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天道、地道与人道虽然存在于在每一个卦和每一个爻,但“道”字首次出现是在小畜卦。为什么小畜卦会“密云不雨”呢?主要原因是形势不利,当然也可以说时机不对头。“云雨”作为自然现象,与人道关系不大,有关人事的取象,如“夫妻反目”、“君子征凶”之类,皆与人道有关联。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小畜卦中,既有天地相悖,也有天人相悖,还有地人相悖,还有不合时宜等等,探讨小畜卦,将会加深我们对易道的理解。假如我们对小畜卦的卦体与易道已经了解的话,那么再看卦辞与爻辞时,就会对它的意蕴所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云雨”原则。云雨二字首次出现在小畜卦,从“密云不雨”和“既雨既处”这些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畜卦中有“雨”象,只是条件还不具备。那么这些云雨之象和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原来形成云雨之象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这个卦必须有阴有阳;第二是阴阳和合,这就需要恰当的时机与有利的形势。假如是有阴有阳,但没有合适的时机与有利的形势,而是阴阳碰撞,那就是“密云不雨”。小畜卦有阴有阳,但没有合适的时机与有利的形势,初阳与四阴之间是个天地相悖,上阳与四阴之间也是一个天地相悖,三阳与四阴或四阴与五阳之间是不合时宜,因此也就出现了“密云不雨”这样一种态势。这是乾坤卦和合原则的一个具体化,因为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叫它为“云雨原则”。
4、“孚”的相对性原则。我们已经知道,“孚”字反映的是一种主从关系,它可能是主,也可能是从,当然是主就不是从,是从也就不是主。但是主从之间也有难分仲伯的时候,小畜卦出现了两次“有孚”,一次是四爻讲“有孚,血去惕出”,一次是五爻讲“有孚攣如”,应当怎样理解这两个“有孚”呢?原来站在四爻的角度上看,其它阳爻都是它的服从者,它们的行止要受这个阴爻来左右;如果站在五爻的角度上,这个阴爻则被群阳所包围而难以舒展,所以四爻才是服从者。从这里可以看出,“孚”也是相对的。
5、“富以其邻”的原则。小畜五讲“富以其邻”,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富”?什么是“邻”?在传统易学当中,人们更多的是注意阳刚阴柔,而没有对阴阳做量上的考察。从量的角度看,阳爻的量大,阴爻的量小;如果用象来表达,那就是阳富阴穷。四与五为邻这是没有问题的,小畜四为阴,五为阳,五与四做比较,就显示出其富,这就是“富以其邻”,这是一种相对的富裕。“富以其邻”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己与自己比较,这是一种绝对的富裕。为什么小畜五还有绝对的富裕之说呢?原来这个爻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有吸纳能力,能够从邻居那里获得财富,这是一种“积蓄”。能够为五爻己直接提供补给的是初爻戊,初与五也是“邻”,这是传统易学没有认识到的。屯卦五爻讲“屯其膏”,我们说这是一项经济制度,但从屯卦中还看不出它是自己积累,还是靠掠夺或别人接济,小畜五则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所以我们也把“富以其邻”作为一条原则来看待。
6、“尚德”原则。“尚”者,上也,“德”者,得也。小畜上讲“尚德”,我们说“尚德”的意思就是遵从或提倡高尚的道德,那么什么是高尚的道德呢?对于小畜上而言,那就是积极接纳二爻,本来二上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如果上爻拒不接纳二爻,那么初爻的“复自道”和二爻的“牵复”也就不能成功,为了保持卦体的稳定和诸爻的通达,上爻的接纳就是高尚的道德,尽管接纳二爻并不符合人道与地道。同样,“载妇”也不合人道,但也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
7、“月幾望”原则。单说“月幾望”,可以解释为接近望日或刚过望日,望日也就是月圆之时。这里我们为什么要把它确定为一条原则呢?原来它提供了一个时间坐标,以便我们从时间这个角度,对卦与卦、爻与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系辞》讲“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大多数治易者也不否认卦爻有时间性,但对卦爻的时间是如何规定的却始终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在小畜卦会出现“月幾望”这样一句辞呢?原来这也是形容卦体的,六十四卦中,只有小畜一个卦称得上“光明卦”、“圆满卦”,乾卦说是“大明终始”,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大暗终始”。小畜虽然有一个阴爻,但这个阴爻是在卦体的后面,直接看是看不到的,正面看上去,小畜就是一片光明、一轮满月,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卦体是个球体。小畜上的“月幾望”还告诉我们,就是这个爻在表示接近望日或刚过望日,有了这个坐标,我们就可以往前追溯和往后推演。因此我们把这个“月幾望”也作为一条原则。
探讨小畜卦,必须注意此前已有的字、辞,比如“自我西郊”的“西”字,这个字最先出现在坤卦,我们说乾坤卦的定位原则中规定的是戊庚为西,小畜是个“原筮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由此我们断定小畜初为戊为西,小畜上一定为丙为东。再如小畜四讲“血去惕出”,这个“血”字此前已经多次出现,需四的“需于血,出自穴”,我们断定这个“血”是指的天元甲,小畜四的“血”同样也是指的天元甲,甲在小畜居三,由三至四合乎人道,但是由甲直接至丁为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进取意味着伤害,因此才有了四爻的警惧。
我们已经知道了小畜的态势,也知道了小畜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那么再看卦辞与爻辞时就会觉得易作者说的是多么形象,多么准确。初戊按照人道向二爻进发,二为乙,由戊至乙为“复”,所以叫“复自道”,初二之间是个地人相悖,又由戊至乙需要七个时间单位,但由初至二合乎人道,也有利于自身和卦体的稳定,所以爻辞断为“何其咎,吉”。二爻乙依照天道当至上爻丙,如果二爻至上,那对初爻就是一种牵动,所以爻辞说是“牵复”。三爻甲是小畜卦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但是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这个爻的能量又没有释放的机会,如果把“畜”理解为畜势待发,那么就是这个爻畜势待发。如果把“畜”理解为积蓄、储蓄,那么这个“畜”就是指的五爻己,“富以其邻”就是讲它的积蓄。为什么三爻没有释放能量的机会呢?原来依照天道三当至二,二上四初顺序为乙丙丁戊如“轮”如“舆”,但二三之间却是一个“天人相悖”,这就好比是“舆说辐”。三爻依照人道当至四,三为阳,四为阴,有夫妻之象,但从天道上看,三的运行方向是二,四的运行方向是初,两个爻走的不是一条路,所以爻辞说是“夫妻反目”。上爻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当至四,;依照地道当至二,二上或上四之间是个天地相悖,上为阳,四为阴,此所谓“既雨既处”、“尚德载妇”。上爻依照人道须待改变时间以后至五,也就是在丙变成壬以后再至己,这是“君子”之行,但由壬至己也需要七个时间单位,而三五互衡并且都是阳爻,这就是爻辞说“君子征凶”的原因,因为这是一次不自量力或者说不顾客观形势的征伐。
【误区】
传统易学对小畜卦的误解主要有:
1、传统易学注意到小畜卦中阴与阳的矛盾,有什么“阴畜阳”之说, 但由于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所以也就不知道这里还有一个“阳畜阴”的问题,不知道“畜”包括“畜势”和“积蓄”两重意义,对于小畜卦中蕴涵的诸多原则也就更无从知晓了。
2、相邻与相对是爻与爻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传统易学既不了解六爻之间的相对情况,也不知道六爻之间的相邻情况。比如说与五爻为“邻”的不只是四与上,还有初与二,小畜五的“富以其邻”,说的就是它可以从初爻那里得到接济。
3、易有三道,这是传统易学的共识,但是不知道三道的具体所指。所谓人道就是说的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这个顺序就叫“道”。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叫天道。小畜初如果至二,那么这就是合道,但小畜初为戊,二为乙,由戊至乙为“复”,所以小畜初说是“复自道”。
【周易指要】(12)履第十
【卦体与易道】
1、履卦是小畜卦的“覆卦”,小畜倒过来就变成了履,小畜卦的天道是戊乙甲丁己丙,“原始反终”以后就变成了壬己辛甲癸庚, 这就是履卦的天道。所以履卦也是一个失衡卦,
2、履卦与小畜一样,是一个静态失衡卦,又是一个动态平衡卦,只不过小畜是二与四失衡,履则是三与五失衡。履五有迫初之势,但由五至初又正与天道相悖,履卦的天道与比卦是一样的。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履卦新提出的象有“履”、“虎尾”、“咥人”、“素”、“履道坦坦”、“幽人”、“眇能視”、“跛能履”、“武人”、“愬愬終吉”、“夬履”、“視履考祥”、“其旋元吉”等。
2、小畜卦的卦象就是“履”,履的本意是“鞋”,《说文解字》:“履,足所依也”,引申义为践履,即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履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履是卦象,也是爻象,爻辞的展开也是不断改变视角。
3、履卦中的断语大多承前。
【简译】
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虎尾”意为踩老虎尾巴,“不咥人”为不咬人,“亨”为通达。
初九,素履,往無咎。
“素”是元素、要素,是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素履”即由“素”来践履,“往無咎”为前往会没有灾难。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道”为人道,具体到履二也就是由二至三,“履道坦坦”意为践履人道,平平坦坦,没有什么障碍;“幽”为幽禁,“幽人貞吉”意为把“人”幽禁起来,保持稳定吉祥。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眇”为一目或细目,“眇能視”意为一目或细目能视。“跛”为足偏废者,“跛能履”意为足偏废能行。“武人”为刚武之人,“大君”为执政。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愬”为恐惧不安之状。这句爻辞的意思是踩着虎尾前进,恐惧不安,但最终吉祥。
九五,夬履,貞厲。
“夬”的原义是拉弓时戴在大拇指上的护套,弦由护套上弹离,“夬”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脱离开圆圈的运动。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视”为审视,“考”考察,“祥”为征兆,“旋”为旋转。全句意为审视所履,考察征兆,以旋转卦体继续担当人元为吉。
【简析】
履卦的辞意表面浅显,但由于对其卦体与易道没有掌握,许多深奥的道理与原则至今没有揭示,一些辞句也被误解,如“素”、“幽人”、“眇能視”、“跛能履”、“夬”、“旋”等等,履卦蕴涵的主要原则如下:
1、“素履”原则。“素”字是经文中的一个独字,通常解释为无文饰,引义为布衣。实际上这里说的“素”就是构成卦爻的元素,也就是天数与地数,“素履”的意思就是爻内的数可以周流,但爻位不变,对这种变化,我们也叫“数动位不动”,这样的变化,最先给予说明的就是屯卦,屯卦讲“元亨”,那是说初爻是通达的,但初爻辞又说“利居貞”,所谓“居贞”就是爻位不变,而爻内的数可以周流。履卦中的“素”与“数”具有同等意义。为什么履初的爻位不宜动呢?因为初位一动,卦体难免倾覆。为什么初爻内的数适合周流呢?原来这个周流是有方向的,屯初的数是周流至三,履初的所谓“往无咎”就是初爻的天数周流到五,这可以增加五爻的力量,抑制三爻至初的倾向,这样一方面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达到爻与爻沟通的目的,这是乾坤卦动静原则的一个具体化。
2、履道原则。前面我们谈了小畜卦中的易道原则,指出阴阳和合需要恰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天道;阴阳和合需要有利的形势,这个形势就是地道;天道与地道合一就是“律”,而经文中的“道”字则是专指人道,也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履卦二爻为阳,三爻为阴,由二至三,正合人道。再从天道上看,履二为己,三为辛,由己至辛,只是略微不合时宜,爻辞没有取象“夫妻”,却说“履道坦坦”,表明二爻至三,没有什么障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是二爻连同爻位至三的话,那么五爻癸就会来到二位,那时再从初爻壬至二爻癸,就成了一个“天人合一”,这对初爻固守初位极为不利,所以履二还是以不动为好,二爻不动初爻壬就不能至二爻己,这就是“幽人贞吉”。由此我们知道,“履道”当然要看形势,看时机,也要看后果,特别是对卦体的稳定是否有利,这就是“履道原则”的一些主要内容。
3、“眇能視”原则。对“眇能視”一辞,许多人解释为瞎一只眼也能看,单就字面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没有什么不妥,如果是联系卦体与易道,就会看出问题,既然履卦的主旨是讲践履之道,那么把“眇能視”这样的辞句系在三爻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履卦有五个阳爻和一个阴爻,如果是以阳喻明,以阴喻暗,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明暗对比,在绝对光明或在绝对黑暗当中那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只有在明暗对比当中才能观察事物,这就是明暗对比的好处,也是三爻“眇能視”的原因,因为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我们把它列为一项原则。
4、“跛能履”原则。与“眇能視”相似,“眇能視”表面上说的是残疾人,实际上这里也谈的卦体与易道。履卦三五失衡,一般说来,失衡不是好事,但一定限度内的失衡也有它的好处,这就是便于运动。如果卦体绝对平衡,那也就不会有运动了。履卦能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失衡,这也可以叫“唯跛能履”,所以这也是一项重要原则。
5、“夬履”原则。我们说“夬”字的本义是拉弓时戴在大拇指上的护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扳指儿”。弦由护套上弹离,箭从弦上射出,这是一个由圆圈变直线的运动,或者说是脱离开圆圈的运动。履卦上三初五这四个爻,顺序为庚辛壬癸,这是一个圆圈,沿着这个圆圈前进至癸,如果再继续依照天道运行,那么这里就有一个转折,一个脱离开圆圈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夬”就是“决断”也是可以的,因为五与上之间确有一个“断裂”。象这样的转折,每一个卦都有两次,我们在谈到乾卦二五这两个爻位为什么“利见大人”时,就说它们处在转折点上或转折时期,转折时期容易出现强者,也惟有强者出现才能实现转折,这是一个规律。夬五处在群阳当中,单从阳爻这一点还看不出它是强者,但这个爻位的转折功能未变,在这个爻位上,有利于积聚财富或力量,使弱者变为强者;也便于发挥作用,使自身与环境发生变化。“履”是人的有目的的行动,认识行动过程中的转折极为重要,所以我们这里把这种现象叫做“夬履”原则。
6、“旋转”原则。“旋”字也是经文中的独字,也是一个意义极为重要的字。如果不了解卦体是一个球体,那么对“旋”字的意义也无法理解。一般说来,卦体的运动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旋转,另一种就是滚动,旋转的意思是以初上为“轴”,滚动也是旋转,但却是以二四或三五为“轴”,这也可以说是三种形式的旋转。师卦变比卦,我们说是一种特殊的卦变,特殊就特殊在两个卦的初、上是同一个爻位,或者说是以初上为“轴”,中间四个爻做了一个逆时针90度的旋转。履上讲“其旋元吉”也是提示卦变,至于为什么“其旋元吉”以及其旋转的后果,我们在探讨泰卦时在做分析。
探讨履卦,一定要注意新出现的“象”,比如“虎”。此前有关动物的取象,我们已经知道了“龙”、“马”,当作“群龙”时,乾卦六爻都可以说是“龙”,但作为一条“龙”时,这个“龙”就是天元甲。“马”也与特定的爻位有关,从屯卦中的三处“乘马”我们断定屯初乙就是“马”。履卦有三处“履虎尾”,一处是卦辞,一处是三爻辞,再一处是四爻辞。三处“履虎尾”显然不是说履卦中有三只老虎,而是一只虎,那么到底哪个爻才是“虎尾”呢?原来就是四爻,四爻辞“愬愬終吉”正说明这个爻为“终”为“尾”。知道了四爻为“虎尾”,那么二爻一定就是“虎头”,或者说二爻己的一个取象就是“虎”。
我们已经知道了履卦的态势,也知道了履卦的天道是壬己辛甲癸庚,还知道了“虎”这个象是怎么回事,那么再回头看看卦辞与爻辞,就一定能领略履卦的主旨和它蕴涵的一些原则。卦辞为什么要说“履虎尾”呢?这是因为履是个既失衡又平衡的卦,失衡是从静态上看,平衡是从动态上看。履和小畜一样,诸爻间也是存在天地相悖(如三与初、上与三、初与五)、人地相悖(五与上)、天人相悖(四与五)以及许多的不合时宜。履与小畜的一个不同是,小畜是畜势待发而未发,这可以看作是静中寓动,履是讲行动的,虽然存在着这么多的相悖与不宜,但还是要动,这无疑是行险,人之行险莫过于遇虎,遇险而能善终就是“履虎尾”,这也可以看作是动中有静。“不咥人”是怎么回事呢?此前我们说过,“人”这个象也与特定的爻位有关,那就是“壬”,履卦形势虽然险峻,但二爻己这个“虎”还不会“咥”初爻壬的,因为由二至初,既不合地道,也不合时宜,特别是正与人道犯顶。比较履和小畜的卦辞,都有一个“亨”字,但小畜的“亨”字在先,履的“亨”字在后,这说明两卦虽然都属亨通卦,但因果关系不一样,小畜可以说是因“亨”而畜,履则是因履而“亨”,没有践履,也就没有这个卦的亨通局面。
履卦卦辞讲“不咥人”,三爻辞却说“咥人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卦辞中“不咥人”就是专指二爻这只“虎”,它只能“幽人”而不能“咥人”。三爻辞的“咥人凶”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这里没有说“虎咥人”,而“咥人”者可能是另外的“人”或其它动物,它也是在“履虎尾”;二是这里“咥人”的意思就是进犯初位,设想如果三爻进入初位,那么结果将会怎样呢?一个是履卦的卦体被颠覆成姤卦,另一个是三爻本身遇到麻烦,两种结果都是凶险。三爻有没有进犯初位的可能呢?不能说没有,这主要还是三爻至初合乎天道,我们把履卦的主要矛盾说成是初与三,根据也是在这里,对初爻构成威胁的是三与五,三占了天时,五占了地利。三爻辞讲“武人为于大君”,这是一个预断,自从屯卦以后,这个爻的日子一直极其难过,履卦是它的一个转机。
履卦的意义可以说是向人们全面展示了履险一个完整过程,作为“履”的主体,有“素”有爻,在取象上有人有虎;在运动方向或路线上有人道,也有天道与地道;有时宜动(贞厉),有时宜静(贞吉);有连接,也有断裂。对于“人”而言,有审视(视履),也有慎行(愬愬);有从局部考虑,也有从全局考虑;有静默,也有奋发;有现状,也有展望,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卦体与易道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建立在对客观形势的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形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求达到对人(个人与群体)最有利的目的。
【误区】
传统易学对履卦的误解主要有:
1、八卦取象,如《象》讲“上天下泽”,《彖》讲“柔履刚,说而应乎乾”,这是把上卦的乾说成是天,把下卦的兑说成是泽是说(悦)。这与履卦的取象与主旨没有任何关系。
2、《彖》讲“刚中正”,所谓“刚”是指阳爻,所谓“中”是指二、五,所谓“正”是阳爻居初三五,阴爻居二四上,履五为阳,所以是“刚中正”,可以“履帝位而不疚”。其实正是履五造成了履卦的失衡局面,它也没有成为“大君”。除了阳刚阴柔有一定意义以外,在解释经文上,“中正”学说没有实际意义。
【周易指要】(13)泰第十一
【卦体与易道】
1、泰卦是一个失衡卦,与前几个失衡卦相比较,泰的失衡情况更复杂,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这几个卦是一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泰卦则是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
2、履卦变泰卦又是一次特殊的卦变,提示这种卦变的辞就是履五的“夬履”和履上的“其旋元吉”。我们已经知道,履卦中有两个爻的日子很不好过,一个是三爻失之地利,另一个是五爻失之天时,盼望改变局面的也主要是这两个爻。五爻的周围都是阳爻,在方向上有四个选择,至初合乎地道但不合人道,且正与天道犯顶;至上合乎人道但不合地道与时宜(由癸至庚);至二是三道不合;至四合乎天道但正与人道犯顶。这四个选择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合适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大动作、大变化,“夬”就是说它的动作与变化不正常。一般说来,按照人道顺序,上爻“原始反终”就会变成下一个卦的初爻,如屯上变蒙初,蒙上变需初等等,这是不用提示的,履上变泰初也应当是这样,但是履上却说“其旋元吉”,难道说“不旋”它就不能成为下一个卦的初爻了吗?不是的,履上变泰初是肯定的,因为它还要继续称“元”,只是在它称元的时候,中间的四个爻要发生一个旋转,这就是“其旋元吉”的真实意义。履上为庚,变成泰初后就是戊。泰初为戊,泰上一定是丙,再由泰五的“帝乙归妹”得知泰五为乙,这样泰卦其它爻的爻时也就可知了,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这个天道与小畜做比较,可知是中间四个爻逆时针旋转了90度。这种变化,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履卦三爻与五爻的爻位不动,初二上四这四个爻做了一个180度的旋转。乙癸这个爻的运行,也就没有了天人相悖的问题。
3、泰卦是一个静态失衡卦,又是一个动态失衡卦,因为三爻不仅有迫初之势,更有至初之时。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泰卦新提出的象有“泰”、“小往大來”、“拔茅茹以其汇”、“包荒”、“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戒以孚”、“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城復于隍”、“自邑告命”等。
2、泰卦的卦象就是“泰”,泰有通、交等义。泰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爻辞随着视角变化而变化,中心是围绕着如何通达。
3、泰卦中的断语大多承前。
【简译】
泰卦排在第十一位,是个“原筮卦”。
泰:小往大來,吉,亨。
“往”为前往,“来”为归来。“小往大來”是一个卦象,从人道上看,三个量小的阴爻为四五上,三个量大的阳爻为初二三,这就是“小往大來”的意思。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茅”为茅草,“茹”为相互连结,“汇”为集聚。“拔茅茹以其汇”意为茅草盘根错节,虽各有根脉,但拔一根则连带其余。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包”为包纳,“荒”为荒野,“冯河”为涉渡大河,“不遐遺”为不遗弃遐远,“朋亡”为失去朋友,“得尚于中行”意为取“中道”而行之可以得到嘉勉与提倡。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平”为平面,“陂”为斜面,“往”为前往,“复”为归来,“恤”为体恤、怜悯。全句意为没有“平”就没有“陂”,没有“往”就没有“复”,保持稳定很艰难,但也没有灾难,不要怜悯那些服从者,能够饱食也是一种福分。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翩翩”为轻浮欲飞之状。“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的意思是不富是因为得不到邻居的接济,既已被俘,也就无须戒备。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帝乙”为殷帝之一,“歸妹”为嫁女子于男家,“以祉元吉”意为保佑“元”的吉祥。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全句意为城墙变成了壕沟,不要行兵打仗,自己的城邑被告知有“命”,保持稳定则力量不足。
【简析】
泰卦与履卦一样,辞意表面浅显,但由于对其卦体与易道没有掌握,许多辞句的意义被曲解了。泰卦蕴涵的主要原则如下:
1、“阳大阴小”的原则。“阳刚阴柔”在易学上是尽人皆知的,但对“阳大阴小”却很少有人提及。屯五讲到了“大贞”与“小贞”的问题,那是指的一个爻的爻量,如果是阳爻与阴爻做比较,那么阳爻的量肯定要大过阴爻,这一点就是由泰卦辞“小往大來”来提示的,“阳大阴小”是个最一般的规定,或者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因为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把它确定为一条原则。
2、“阳重阴轻”的原则。如果说“阳大阴小”的原则许多人还不了解的话,那么对“阳重阴轻”的原则更是知之甚少,有人更是做了相反的规定,那就是认为阳爻轻清宜上升,阴爻重浊宜下降,传统易学当中的“阳升阴降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得出来的。泰四讲“翩翩”,把“翩翩”解释为轻浮欲飞人们是认可的,但却不知道这个爻为什么“翩翩”,原来就因为它是个阴爻,在二爻这个阳爻的“撬动”之下,它就有了一个上升的趋势,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地道原则。
3、“爻与爻的交汇”原则。爻与爻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并列,如相邻、相对(对立、对称),另一类就是包承,如甲包乙、乙承甲等。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爻与爻的关系又出现了一个第三类,那就是交汇、交织,从人道上看似相连的三个爻,其实是各有自己的根脉,或各有自己的去向,例如泰卦初二三爻,纳入天干就是戊甲丁,初戊的来龙是三爻丁,去向是四爻己;二甲作为开端,其去向是五爻乙;三丁的来龙是上爻丙,去向是初爻戊。这也就是说,貌似相连的三个爻,其实就象茅草汇集在一起,还有它们互不相干的一面,我们把这种关系,就叫“爻与爻的交汇”原则,由此也可知八卦学说的谬误。
4、“中行”原则。我们知道,卦体六爻从静态来看,每一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在方向上都有四个选择。如果从动态来看就成了三种,也就是左中右。比如初爻至二,那么在二爻面前就有三上五这三个爻,三为左,上为中,五为右。如果二爻至三,那么在三爻面前也有三个爻,即初四上,其中初为左,四为中,上为右,如此等等。泰二讲“得尚于中行”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泰二的面前有三上五这三个爻,其中三为左,上为中,五为右。泰二至三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至五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至上是三道不合,到底泰二应当朝哪个方向走呢?爻辞中的“得尚于中行”就是指宜于向上,对于二爻而言,向上就是“中行”,为什么这里要说“得尚”呢?原来它是对小畜卦中“尚德”原则的一个补充。小畜的“尚德”是指上爻应积极接纳二爻,泰二的“得尚”则是说二爻应积极向上爻进发,泰二上行,对自己来说是“得”,但同时又是“德”,因为它与小畜二的“牵复”作用一样,也是牵制住泰初,以保持卦体的稳定,所以也是值得提倡和嘉勉的。“中行”作为一个原则,有它的相对性,如上面所说,对于二爻而言,上为中,对于三爻而言,中就成了四。能否“中行”要看三道,适合不适合“中行”则看是否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
5、“無平不陂”的原则。“平”与“陂”是一个对立统一,在传统易学当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周易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无平不陂”就是一例。虽然这话不能说完全错误,但终归是脱离卦体的空谈,如果要问为什么要在泰三系上这样的辞句,恐怕就说不清楚了。泰卦二爻与三爻同为阳爻,四爻与五爻同为阴爻,这四个爻处在同一个圆圈上,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是阴与阳的量是不一样的,这个“量”可以是质量,也可以是能量、重量、体积等等,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同量的东西,一定会有一个平陂的问题,如果把二三看做“平”,那么四五就是“陂”,把二三看作“陂”,四五就是“平”。“无平不陂”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平”就显示不出“陂”;再一个就是没有绝对的“平”,也没有绝对的“陂”。
6、“无往不复”的原则。与“无平不陂”一样,“无往不复”也的确是辨证法,但这句辞出现在泰三也是有原因的,“平”与“陂”是形容卦体,“往”与“复”讲的是易道,泰卦不是两个三爻卦的叠加,不是什么“天”与“地”,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只是一个观察顺序,不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无往不复”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泰三要讲“无往不复”呢?如果知道了泰卦六爻的天干,也就不难明白这句爻辞特有的意义,泰三为丁,二为甲,如果把二甲看做是“往”(已往)的话,那么泰卦的四五上应该是继续前往,但泰的五爻为乙,上爻为丙,对丁而言,沿着人道的前往,从天道上看就成了回归;假如把丁至戊看作是前往,那么这个前往在泰卦中也就是由三至初。两种情况都说明“往”不离“复”,“复”也不离“往”,在特定条件下,“往”就是“复”,“复”也就是“往”。这虽然谈的是在天道与人道错乱情况下泰三的一个境遇,但从周期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无往不复”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探讨泰卦,一定要联系前面的一些卦,特别是小畜和履卦,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每个爻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在泰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知道,小畜是个新建元的卦,履是小畜的覆卦,履卦变泰卦是一次特殊的变化。比较泰和小畜,最明显的是阴阳的变化,小畜有五个阳爻和一个阴爻,泰有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这说明阴阳有变化,但到底是小畜卦中的哪些爻有变化,这单从人道上是看不清楚的,只有从天道入手。小畜初为戊,泰初也是戊,这说明小畜的“君主”到了泰卦继续执政;小畜的天道为戊乙甲丁己丙,泰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中间四个爻的变化,可以看成是一种内部关系的调整。从这里可以看出,经过履卦,小畜中有三个阳爻变成了阴爻,也就是二、五、上,或者说是乙、己、丙,有一个阴爻变成了阳爻,也就是四爻丁。这个变化意义是重大的,“乙”这个爻自从屯卦执政,到师卦下野,再到履卦,一直是个阳爻,执政自不必说,就是下野后也是一个主导,而在泰卦中变成阴爻,这意味着它不是寿终正寝,也是从此衰败。“丁”这个爻自从屯上“泣血涟如”开始,几乎就没有好日子过,而在泰卦中却变成了阳爻,这意味着它从此开始强盛起来。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爻辞。
泰初讲“征吉”,我们这里的问题是,泰初为什么要“征”?它征伐的又是谁?征伐一是要有征伐的资本,二是有征伐的必要。从征伐的资本上讲,泰初为阳,表明有一定实力,居于初位,是一个君主。从征伐的必要性上讲,是它的执政地位受到威胁,谁威胁了泰初呢?显然是三爻,三爻占有天时地利,这远比屯五对屯初的威胁要大的多,泰初只有征伐三爻,才能保持自己地位的稳固。我们已经知道,泰初为戊,三为丁,初爻征三是逆天地而行,为什么爻辞要说“征吉”呢?原来初爻只要坚持两个时间单位,形势就会发生逆转,那时初爻就会变成庚,再征伐三爻辛,就会合乎天道,这也是初爻“征吉”的一个原因。
泰二与初三同为阳爻,形似一个“富国俱乐部”,但这三个爻并非是铁板一块,它们只是象茅草那样汇集在一起。二爻在方向上有四个选择,一是至初,这合乎地道但正与人道犯顶;二是至三,这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三是至五,这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四是至上,这是一个三道不合。在这四个选择当中,哪一个为最佳选择呢?当然是至五,所谓“包荒”就是至五,但从人道上看却隔着三与四爻,这就是“用冯河”,与“涉大川”是同一个意思。由二至五再至上,这就是“不遐遗”,但这样一来它就要离开“富国俱乐部”的其它成员,这就是“朋亡”。二爻还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至上,这对初爻也是一个牵动或牵制,所以爻辞讲“得尚于中行”。
泰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三,三爻不是主要方面,至少也是次要方面。按照人道,三爻当至四,三阳四阴,表现的是强与弱或富与贫,四爻作为泰卦的终结,是个走投无路的爻,惟有服从而已。三爻的另一个选择就是至初,至初合乎天道与地道。所谓“勿恤其孚”就是不要怜悯四爻,要从初爻获取“食物”,这就是“于食有福”。
四爻在方向上是个没有选择的爻,只是受二爻的制衡有一种向上的趋势。四爻己有吸纳能力,在小畜中它是“富以其邻”,但在泰卦中它却什么也得不到,它的两个富邻居一个是泰初,另一个是泰三。泰初至四是个天地皆合,但却背离人道,何况泰初还有征伐敌人和巩固自己地位的任务;泰三虽富,但并不满足,没有接济四爻的企图。四爻得不到接济,也没有能力抗拒,只有破罐破摔,所以爻辞就成了“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五爻至上,这是一个罕见的三道皆合,所以在方向上也就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是五上皆阴,爻辞说“帝乙归妹”,这是用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来表达这种关系,阴爻在这里不是代表女性,而是贫穷,联姻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以祉元吉”,因为泰上行将变成否卦的“人元”。
泰卦上爻变成否卦初爻,从高处来到了低处,爻辞用“城复于隍”来形容这个变化。上爻虽弱,但与三爻比较,还是占了天时与地利,但上爻征伐三爻,就会对初爻和卦体的稳定不利,这就是爻辞上说的“勿用师”,“自邑告命”是说这个爻行将担当起支撑卦体的使命。泰卦的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其中一个还是动态失衡,以此我们知道上爻要保持稳定是何等艰难,这就是“贞吝”。
【误区】
传统易学对泰卦的误解主要是八卦学说。如《彖》讲“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在这段话中,除了健、顺还多少有点意义以外,其余天地、上下、内外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特别是把上卦乾当作“君子”,把下卦坤当作“小人”,更是荒谬至极。经文中的“君子”,一般是指遵循人道行动的人,而人道就是初二三四五上,按照这个规定,泰卦中只有五爻称得上是“君子”,三个阳爻没有一个能践履人道,所以也就没有一个“君子”,所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纯属无稽之谈。
【周易指要】(14)否第十二
【卦体与易道】
1、否卦是一个失衡卦,与泰卦相比较,否的失衡情况更严重,因为否初是个弱爻,在两个“跷跷板”都发生倾斜的情况下,更难支撑卦体。
2、泰卦变否卦是一次正常的卦变,提示这种卦变的辞就是泰五的“以祉元吉”和泰上的“自邑告命”,它们说明泰上将要承担起支撑卦体的使命,变成否初,所以否与泰的关系不是“错卦”,而是“覆卦”。我们已经知道泰卦的天道为戊甲丁己乙丙,所以否卦的天道就是壬癸己辛甲庚。
3、否卦是一个静态失衡卦,又是一个动态失衡卦,因为四爻不仅有迫初之势,更有至初之时。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否卦新提出的象有“包承”、“包羞”、“疇離祉”、“休否”、“系于苞桑”、“傾否”、“先否後喜”等。
2、否卦的卦象就是“否”,否有闭塞、不通等义。否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四,而否卦的主导则是上爻。爻辞随着爻位变化而变化,中心是围绕着爻与爻的关系,对闭塞的对象、原因以及后果等等做了展示。
3、泰卦中的断语大多承前。
【简译】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之匪人”意为闭塞的不是“人”,换句话说,“人”在否卦中是不闭塞的。“不利君子貞”意为不适宜君子保持稳固。“大往小來”句式同泰,意思相反,这是因为从人道上看,三个量大的阳爻为四五上,三个量小的阴爻为初二三,这就是“大往小來”的意思。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貞吉,亨。
“拔茅茹以其汇”与乾初辞相同,意为象茅草那样相互汇集、连结。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是三个爻貌似连结其实又是各有根脉的话,都可以说是“拔茅茹以其汇”,这里既与阴阳无关,也与所谓的“天”、“地”无关。“贞吉”为保持稳定吉祥,“亨”为通畅。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为包纳,“承”为承接,“小人”为软弱或不按照人道走的人,“大人”为强大之人。
六三,包羞。
“羞”为耻辱、不体面。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疇”为田疇,“祉”为初位,“疇離祉”的意思是这个爻位与初位山水相连。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休”为休止,“苞桑”为草本与桑树,泛指衣食。全句意为闭塞局面至此而止,“大人”吉祥,但其生存要看有无衣食补给。
上六,傾否,先否後喜。
“傾”为倾覆、倾灭。全句意为倾覆闭塞的局面,先闭塞而后喜悦。
【简析】
否卦蕴涵的主要原则如下:
1、“包承”原则。“包”字最先出现在蒙卦,蒙二讲“包蒙”,我们说这是讲蒙二与蒙初的关系,蒙二为庚,初为辛,这是一种天道上的联系。“包”字再次出现在泰卦,泰二讲“包荒”,我们说这是讲泰二与泰五的关系,泰二为甲,五为乙,这仍然是天道上的联系。“包”字第三次出现是在否卦,这就是否二的“包承”和否四的“包羞”。“承”字第一次出现在师卦,师上讲“开国承家”,那是继承或承担。第二次就是否卦。“包承”二字讲的就是爻与爻的连接关系,前者为“包”,后者为“承”,没有“包”就没有“承”,“包”是“承”的前提,反过来说,没有“承”也就没有“包”,因为没有承接,“包”也就失去意义。“包承”就是爻与爻在时间上的直接联系,所以我们说是天道上联系,它与阴阳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是“阳包阴”或者是“阴承阳”,这种“包承”关系就容易建立;如果是“阳包阳”或“阴包阴”,这种“包承”关系就比较难以建立;如果是“阴包阳”或“阳承阴”,这种“包承”关系就非常难建立。“包承”关系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没有关系,但与人的行为法则和利益有关,人们就是从道德规范与利益角度来看待“包承”的是与非的。“包承”关系的存在使得爻与爻、卦与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链条,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包”,“包承”成了每个环节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地道与人道的影响,也有阴阳的作用,“包”与“承”也常有脱节的时候,脱节就是“否”、“窒”,否卦之“否”,就是因为这个卦有脱节的地方。当然“否”是相对的,因为前一个环节如果不能同后一个环节顺利连接的话,那么它还可以等待,或者与其它环节连接,如果是等待时间过久或很难与其它环节连接,那也免不了“死亡”。
2、“否亨”原则。“否”为闭塞,“亨”为通畅,否与亨也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没有否就显示不出亨,没有亨也显示不出否。否卦中既有否字,也有亨字,我们不能脱离卦体与易道,抽象地讲什么否与亨的关系,重要的是要弄清“否亨”的对象,是谁“否”?是谁“亨”?“否亨”的条件是什么?结局怎么样?“否亨”原则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亨通是和合的必要条件,而闭塞又是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回头再探讨一下否卦的卦辞与爻辞。否初为壬,二为癸,由初至二与泰卦的由五至上一样,也是一个罕见的三道皆合。否初壬是通畅的,这就是卦辞上说的“否之匪人”,否为闭塞是不错的,但要分是谁闭塞,就否初至二的通畅程度而言,否卦可以算是六十四卦当中最为通畅的卦。初爻至二是人道,合乎人道的行为是“君子之行”,正因为否初至二是三道皆合,这也就使得初爻难以在初位固守,这也就是卦辞中所说的“不利君子贞”,否初至二,不失为君子,但将失去支撑卦体的作用。
泰初讲“征吉”,否初讲“贞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泰否虽然都是动态失衡卦,但两卦比较,泰是稳定有余而通达不足,否则是通达有余而稳定不足。“征吉”是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取通达,“贞吉”则是在通达的基础上求取稳定。否初毕竟担当着支撑卦体的任务,一动势必失位,造成卦体倾覆,这就是否初“贞吉”的原因。
否初为壬,二为癸,五为甲。癸对甲而言就是“包”,对壬而言就是“承”,这就是否二讲的“包承”。为什么否二要讲“小人吉,大人否”呢?原来这里的“小人”与“大人”首先是一个比喻,小人喻阴,大人喻阳,其次是“道”,“小人”是指那些不依照人道而行的人。否二为阴,受四爻制衡,有一种向上的趋势,如果二爻直接向上,那就是“小人”的行径,但这对否二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所以是“小人吉”。假定否二是个阳爻,也就是所谓的“大人”,那么二与四就处于平衡状态,否二也就没有了向上的趋势,卦体也就变成了“讼卦”,在这种情况下,否二也就陷入闭塞的局面,这就是“大人否”。当然,所谓的“大人否”只是一个假定,否初、否二的爻辞中都有一个“亨”字,这种特意的强调,也是经文中少有的。
“小人”一辞,最先出现在师卦,师上讲“小人勿用”。“小人”的意义一般说有两个,一个是用于比喻阴爻,因为阴爻要比阳爻的量小,二是不走人道。但是也不能说凡是阴爻就都是“小人”,凡是不走人道就都是小人的行经。泰二讲“得尚于中行”,那里的“中行”就是由二至上,说起来也不是人道,但爻辞没有说是“小人”,原因是判别是不是“小人”不仅要看走不走人道,还要看为了什么目的,对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是否有利。泰二至上,无损泰卦的稳定,否二至上,带来的后果是否卦的倾覆。所以不能说不走人道就一定是“小人”,但说到“小人”一定是没有走人道。
否三辞为“包羞”,这是一个有象无断。否三“包”的是谁?为什么“羞”?掌握了卦体与易道,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否三为己,要“包”就是“包”上爻庚。“包羞”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以阴包阳,另一个是不合人道。前面谈到,以阴包阳是最难建立起来的一种“包”,而不按照人道就是不光明、不正当、不体面。但是否三至上既合天道,也合地道,所以爻辞只说“包羞”,对其结局未做判断。
如果单从“包承”与阴阳和合的角度看,否二“包”五与否三“包”上都是难以建立的以阴“包”阳,而否四“包”初则是一个以阳“包”阴,否四为辛,初为壬,只是这个“包承”也不合人道。爻辞没有用通常的“婚媾”、“云雨”来形容四与初的关系,而是说“疇離祉”,这表明四爻即将取代初爻,占据初位。
否五为甲为阳,甲是否卦的终结阶段,所以是“休否”,“大人”表示阳爻,这个阳爻在否卦中没有其它爻能够伤害,所以是“大人吉”。但是从“包承”的角度看,否二以阴包阳且不合人道,所以否五也就不能承接,在这种情况下,好比军队失去了粮草供应,这个爻的“死期”也就不远了,这就是“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否上为阳居上,是否卦的主导,“倾否”就是倾覆否卦,为什么说“先否后喜”呢?“先否”是从人道上看的,假定否初就是固守初位,那么否四就不能取代初爻,否上也不能至四,如果是站在上爻的角度,从上至四和从四至初就都是天地皆合。假定否上来到四位,再由三己至四庚就成天人合一,这对三爻己来讲就成光明正大的“求婚媾”,对四爻庚来讲就成了明媒正娶,所以爻辞说是“后喜”。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否卦中的爻并不是都闭塞的,初爻与二爻可以说极其通畅,否卦中闭塞的爻只是四五上,四爻与上爻的闭塞是因为初爻拒不让位,如果初爻让位,则四上的闭塞局面可解。要说真正闭塞的爻是否五,作为强爻,似乎用不着接济,但失去接济,又意味着死亡。
【误区】
传统易学对否卦的误解主要有:
1、八卦学说,如《彖》传讲“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君子而外小人,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其实否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既没有“天”,也没有“地”,哪里有什么“天地不交”?否卦的“不利君子贞”只是说否初至二合乎君子之道,所以不适宜在初位固守,若说“君子道长”,否初至二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道长”。
八卦学说是传统易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解易方法,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从前面所述可知这是一个绝大的谬误,后面我们就不再讨论这个问题。
2、“乘”与“承”。“乘”与“承”是汉人解析六爻关系的两个重要术语,所谓“乘”,一般指六爻中,若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下面的阳爻称之为“乘”。如果一个卦体中,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都可以称“乘”。有时两个相同之爻亦可以称“乘”。我们说“乘”作为爻与爻的一种关系,用法并不严格,既没有特定的意义,也没有普遍的意义。所谓“承”,一般是指一卦的卦体当中,若阳爻在上,阴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于上面的阳爻称之为“承”;如果卦体中一个阴爻在下,数个阳爻在上,则下面的这一阴爻,对于上面的几个阳爻都可以称“承”;如果在一个卦体中,有几个阴爻在下,一个阳爻在上,则下面的这几个阴爻对上面的阳爻也都可以称“承”;有时,两个相同的爻,下面一爻对上面一爻也说是“承”。我们说在爻与爻的关系上,确实存在着“承”的情况,这个“承”主要是时间上的承接,这是直接反映爻与爻的关系的。当然也有道义上的承担,但这不直接反映爻与爻的关系。“承”虽然反映爻与爻的关系,但不是汉人所理解的那样,如下承上、阴承阳之类。因此可以说,汉人在用“承”来分析爻与爻的关系时,基本上是错误的或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周易指要】(15)同人第十三
【卦体与易道】
1、同人卦是一个失衡卦,二与四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
2、否卦变同人是一次特殊的卦变,提示这种卦变的辞就是否四的“有命无咎,疇離祉”,否初难于支撑卦体,运行到四爻以后,返回来占据初位,所以我们把这种卦变形式叫做“中道而反式”。否四为辛,变成同人初就是丁,同人初为丁,则同人上必为乙,又由同人二辞“同人于宗”知此爻为甲。同人二为甲,则同人四必为己。这四个爻一定,也就知同人三为丙,五为戊。这样也就知道了同人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
3、同人卦是一个静态失衡卦,因为四爻虽有迫初之势,但无至初之时。
附图:
【象辞与断语】
1、同人卦新提出的象有“同人”、“门”、“宗”、“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乘其墉”、“弗克攻”、“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等。
2、同人卦的卦象就是“同人”,同人有与人会同、结盟之意。同人卦的主要矛盾是三与四,围绕着三爻与四爻的矛盾,六爻分成了两派,卦辞与爻辞基本上站在初爻的立场上,展现了每个爻的趋向与作用。
3、同人卦中的断语大多承前。
【简译】
同人卦排在第十三位,是个“原筮卦”。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同人于野”意为与人在野外聚会、结盟,“利涉大川”为适宜涉渡大川,“利君子貞”意为适宜君子保持稳固。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同人于門”意为与人在门前结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为宗主,“同人于宗”为与宗主结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全句意为伏兵于草丛之中,欲爬上高高的山顶,三年也没有实现。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为高墙。全句意为背靠高墙,难于攻克,吉祥。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全句意为先悲痛號咷,而后喜笑颜开,一场大战之后又遇到一起。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郊”为城外,与人城外结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简析】
同人卦虽曰“同人”,实际上是在不同中求同,或者说在战争当中寻求盟友,同人卦蕴涵的主要原则有同人的地域原则、同人的时间原则、同人的道义原则以及战和原则。
1、同人的地域原则。同人卦的卦辞与爻辞当中,有些属于地域方面的内容,如“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郊”等,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般以为“野”为最远,“郊”为城外为较近,“门”则为最近。其实探讨远近有一个“立场”问题,如果找不到“立场”,那么对何远何近就说不清楚。同人卦卦辞中说的“同人于野”是说初爻为“野”,并非是说其它某个爻为“野”,那么说初爻为“野”的爻又是哪个爻呢?原来是二爻甲。初与二为邻,从人道上看象是一步之隔,但从天道上看由二至初为三个时间单位,由初至二为七个时间单位,这也可以看作是隔着很大一段距离,所以说是“野”。当着我们把这个立场转移到初爻以后,再从天道上看是三爻距离初爻最近,故以“门”来比喻,上爻次之,故以“郊”来比喻。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爻与爻之间,有的状如比邻却实是天涯,有的却是天涯若比邻。同人的地域原则,一般说不分远近,但以能不能得到支持为准。
2、同人的时间原则。从同人五的“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和上爻的“无悔”我们可以知道,同人还有一个时机问题,时机不对头,想同也同不了,时机成熟后,虽夙敌也能成挚友。同人的时机原则,仍然是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准。
3、同人的道义原则。从同人卦卦辞的“利君子貞”可知同人还有一个道义原则。“利君子貞”就是适宜君子保持稳定,如果与人会同有损君子的稳定,那么就不能结盟。盟友可以变换,而保持君子的稳定却是不宜变的。
5、战、和原则。同人卦是继师卦以后的又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与师卦不同的是,如果说师卦反映的是强者对弱者的一场扫荡战的话,那么同人反映的则是一场攻防战。从道义的角度看,三爻对四爻发动的战争合乎人道,因而可以看成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但是形势对三爻不利,终于导致“三岁不兴”。战、和原则就是,当着矛盾激化到战争成了不可避免的时候,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要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以和应战;当着战争进行到一定阶段,再打下去对双方都不利的时候,那就应当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
结合卦体与易道,我们回头再探讨一下同人卦的卦辞与爻辞。同人初为丁,其前身在否为四,在泰为三,在履为三,原来它就是履卦中的那个“武人”,经过泰否的休养生息,终于在同人卦登基,变成了“大君”。同人卦与小畜、履一样,也是一个“一阴五阳之卦”,如以阳象征富裕,阴象征贫穷,那么同人卦也可以说是个普遍富裕的社会,但是普遍富裕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同人卦的矛盾可以说是错综复杂,但主要矛盾集中在三爻与四爻之间。“同人”不是普遍的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拉帮结派,即以初爻而论,在它与它周边的四个爻中,初爻就没有与四爻结盟的迹象,倒是与处于对立面的上爻有亲近的要求,卦辞“同人于野”,这个“野”无论是站在二爻的角度上,还是站在初爻的角度上,都把上爻纳入“同”的对象范围,因为上与初确有相通之处,所以同人这个新建元的卦,也就没有象乾、屯那样说“元亨”,而是在“同人于野”之后说“亨”,这就是初爻寄希望与上爻的沟通。
“利涉大川”最先见于需卦,同人卦为什么也说“利涉大川”呢?原来需卦的“利涉大川”是说三爻直接向上,同人卦的“利涉大川”则是上爻至三,同人上是个主导,惟有上爻至三并通过三,才能实现与初的会合。
否卦卦辞讲“不利君子贞”,那是因为否初至二是个三道皆合,同人卦为什么讲“利君子贞”呢?原来同人初受四爻压迫,有向二爻方向运动的趋势,但同人初为丁,同人二为甲,自丁至甲,需要七个时间单位,也就这个时间差,使得初爻既保留着君子的名声,又能够在初位保持稳定。
初爻曰“同人于门,无咎”,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同人于门”是指初与三的结盟,三为丙,初为丁,两者具有“包承”关系,又因为同人三与同人五互衡,所以初与三结盟是有利而无害。“门”在这里是个“初筮告”,于此我们知道三爻的取象可以是 “门”。
同人二讲“同人于宗,吝”,这个“宗”是“宗主”,在同人卦中它不执政,但却有“宗主”的身份,它之所以“吝”不是什么“吝道”,而是因为这个爻是个唯一的阴爻,作用有限。“宗”也是一个“初筮告”,它说明天元甲就是“宗”。
三爻是直接参战的一方,也是主攻方,爻辞讲的是它的不利的形势,也就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自三爻丙到四爻己,恰为三个时间单位。
四爻是战争的另一方,是防御方,但一则本身是个强爻,二则有五爻的后援,所以爻辞说是“乘其墉,弗克攻,吉。”
同人五的爻辞是“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它因何先号啕?又因何而后笑?现在我们就谈谈这个问题。在同人三与同人四的战争中,同人五实际上是四爻的后援,没有五这个“墉”,四爻也可能被攻克,也象师三那样“师或舆尸”。但是,五爻援四,正好与人道相悖,道义原则让这个爻不能不痛心疾首。等到三与四的战争随着四爻的胜利而结束,天道也就反了过来,那时五爻戊就会变庚,初爻丁就会变辛,这样五爻就有了与初会合的良好时机,所以爻辞说是“而后笑”。
上爻是人道的终结,但从天道上看则是第二个阶段,我们说它是同人的主导,一则是此爻居高临下,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势,二则正当有为之时,虽说是“涉大川”不合人道,但还有一个“勤王”或“清君侧”的名声,所以是“无悔”。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同人卦中的爻并不都是和睦的,事实是形成了二上三为一方和四五为一方的两大派别,两大派别争的不是君位,也不是利益,而是道义,三爻要践履人道,势必要与四爻这个拦路虎发生冲突。值得提出的是初爻的态度,从初爻讲“同人于门”这点看,这位新君开始是支持三爻的,随着三爻的失利,初爻的态度发生了逆转,从支持三爻变为接纳五爻,这是一个“朝秦暮楚”,但初爻这种两面派的态度也不是没有理由,作为君主,它需要保持两派力量的平衡,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使自己既有一个君子的名声,也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误区】
传统易学对同人卦的误解有许多,这里我们谈谈得位与失位问题。在传统易学当中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六爻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如果一个卦中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这就是得位或当位,否则就是失位或不当位。得位的爻就吉祥,失位的爻就凶险。从同人卦中我们看到,所谓得位的爻有初二三五,失位的爻有四和上。但是从爻辞中可以看出,得位的几个爻并不都吉祥,其中三爻还是“三岁不兴”,失位的四爻是“乘其墉,弗克攻,吉。”上爻是“同人于郊,无悔。”可见得位与失位之说没有根据。
事实上“位”只有高低上下之分,有相对、相邻之别,它们是无所谓阴阳的,阴阳只是爻的属性而不是位的属性。传统易学从天地之数错误地得出奇为阳、偶为阴,并把它附会到爻位上,这就走上了一条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