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时常会毫无缘由的难受?是不是也会偶尔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抑郁?是不是也会羡慕身边那些乐天派?而反观自己,总是被悲观的情绪折磨,影响生活质量。其实,悲观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也是可控、可解的。
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提到了著名的认知疗法。
(一)学会去辨认自己的下意识想法。
例如,当年老的父母越来越唠叨时,你有时忍不住大声喊他们,等事后你会觉得特别懊悔、沮丧。这时,你要学会去辨认自己下意识的想法,“我是个不孝顺的儿女”。要学会感知自己这个下意识的想法,这是自己的解释。
(二)学会与这个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抗争,用相反的证据来反驳。
当“我是个不孝顺的儿女”的念头出现时,自己要反复提醒自己,大多时候自己会耐心的陪着父母聊天,会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会不定时回家探望他们。
这时集中精力想象那些自己很孝顺的例子来反驳最初认为自己是个不孝顺儿女的念头。
(三)学会用不同的解释方法,重新归因去对抗原有的想法。
想象自己早上陪母亲去市场买菜时,母亲满足的样子,想象中午陪父亲喝茶时的惬意。对于“我不是个孝顺儿女”的想法,要学会用新的解释风格来反驳。对自己说“这是个错误的逻辑,我只是偶尔一时冲动才会对父母大声说话的,怎么就成不孝顺了呢?”
(四)学会把自己从抑郁的想法中解救出来。
大量调查发现,女性悲观比例高于男性,主要原因是反刍。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女性总是去想,试图找出原因,而男性则会去做。去分析它只会加大灾难的威力,去行动,不去想它,才可能打破它的魔咒。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出现这种消极想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去想它,或者学会控制思考时间,给自己一个专门来想它的时间,等时间一过,就绝不再反刍。
(五)学会质疑引起你抑郁的那些假设。
假如大街上一个疯子骂你是个自私鬼,你会不会相信他说的话?当然不会了,我们可能只是觉得有点倒霉,遇到一个疯子。但是,当你对自己说同样没道理的话时,你就深信不疑,因为你认为自己比较可信。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将事实扭曲了,尤其是悲观的时候。
悲观时,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情,很小的障碍看起来也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偶尔的成绩偏低、配偶的玩笑、孩子的调皮、工作的不顺…所有平常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会被你无限放大,越想情绪越差,越想越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越想越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失去了冷静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将所有事都倾注了悲观成分。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学会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当你悲观抑郁时,它可以有效的阻断抑郁的侵蚀。乐观的生活态度,决定我们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决定我们幸福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