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蔡叔提到了“先做起来”,一下子触动到我,引起深度共鸣。10年前,我在学校社团,拉一个商业活动的赞助,跟商家谈得很顺利,回来跟组织报告,要求我写一份策划书,我兴致勃勃地动手了,几经审核,终于通过,当我再去找这个商家的时候,别人已经和学校另一个组织签了约,活动形式和我的想法大相径庭。6年前,我想做一个公司在建项目的宣传短片,领导让我做一个方案,结果这个方案在公司内部流程上走了3个月,错过了项目进度上的最佳拍摄期,最后不了了之。
机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等人了。当我们还在想怎么一劳永逸、万事俱备的时候,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就像蔡叔说的:“‘这个世界是根本没有‘准备好’这回事的”。
小米公司刚推出手机产品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准备好”,他们也不懂自己的产品能不能获得客户的喜爱,能不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进入市场,因为他们选择的策略是“最小可用品”,跟蔡叔说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一个意思。即通过做能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商品。当时,小米每周更新一次操作系统,而这些更新并不是小米设计师的想法,而是众多客户的想法,通过不断地收集客户反馈,小米快速地进行系统迭代,快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赢得客户的信任。结果如大家所知,小米在手机市场上面对苹果等众多巨头,硬生生地抢占了自己的生存之所。
缩短犯错-反馈-修正的速度,加快成长速度,让产品快速成长为用户喜欢的样子,才是“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基本逻辑。
以前是计划思维,现在是试错思维;以前是追求完美,现在是追求迭代进化。为什么,因为时代变化了。
首先,信息越来越对称,依靠信息不对称壁垒来建立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迭代速度之快早已刷新了我们的传统认知。
生活中,一条警察摔小孩儿的剪辑视频,能够在半天内通过朋友圈分享直达上亿人的手机端,比任何官方网络媒体来得都快,电视、纸媒更是不知道被甩了几条街;而仅过半天,完整版视频又出来了,同样的发散速度,迅速更新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此时如果有人想拿剪辑版的视频挑事儿,实在是很难,因为完整版视频迅速迭代掉剪辑版,信息快速实现对称。
商场上,跟你做类似产品的竞争对手数量一定超过你以为的数量,不用担心是你公司内部泄密(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而是你的创意、灵感的来源及其获取成本对其他竞争者来说不具有排他性,信息对称导致竞争加大,再加上“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于是便造就了“先下手为强”这一商业竞争策略受到众人追捧的现状。
第二,成本因素,试错的选择变得更加经济。一家公司做了个产品计划,公司经过充分讨论然后通过,于是购买了更新的设备,终于生产出了第一代产品,营销部门雄心勃勃地带着产品杀入市场,结果客户反馈冷淡地让人想哭。原来是公司从计划、生产、渠道再到销售这个过程中,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原来可能适合的产品,现在变得不适合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立即调整产品的功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啊。可这样一来,设备也许要更换,渠道商可能要求补偿,大家的努力也白白浪费,可这些成本还不算什么,丧失机遇的机会成本更加令人痛心。何不学学小米?采用最小可用品,先投入市场,咱们先不说这个最小可用品能不能成功,就算失败了,那损失也绝对小过之前的选择,况且还可以节约时间成本。
没错,试错的选择就是明知道会错还要继续做,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快速地改正错误,以避免更多的成本损耗。
商业竞争如此,我们个人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深切认同蔡叔的说法:“很多事情都是做着做着就越来越容易的,哪怕是试错,也要及早给自己排除错误选项的机会”,我们个人选择采取“先做再说”,就是一种接受“试错策略”的选择,我们节约的是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获得的是快速进入正确轨道的优势。
第三,人是健忘的,在信息流如此巨大的时代更是如此。我们经常担心做错了是不是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管是给领导还是给客户。这点其实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人是健忘的,人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有限的,讲白了就是人记不住那么多。你也许做错了给领导留下不好印象,但你快速地通过试错把事情做对,他留下的其实是对你的好印象,而且还会赞许你改正错误的速度和勇气;至于客户,现实中采用最小可用品及试错策略还没有丢失客户的案例大把,比如上文提到的小米。
所以,不要担心你的“错”会给别人刻下不好的烙印,它只会成为你上升的阶梯。
第四,机会稍纵即逝,没有人等你万事俱备。这一点在我10年前和6年前这两个”惨痛“教训中已经深刻感受到,相信大家也有类似的经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就是蔡叔说的“先做起来”+“最小化可行产品”。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我想提的一点是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陷阱: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于“先做起来”,我认为这就是蔡叔提到“先啃掉硬骨头”的原因,即使是“先做”,也要明白什么是核心或者重点。先做起来的大前提是找到核心、找到大方向、找到硬骨头,不是盲目行动。从优先级来说,我们是把不影响大局的部分或者可以快速修正的部分排在了后面。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核心在于“可行”,如果最基本的“可行”都错了,那这套方法的应用就进入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