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传承。
秦汉时期碑刻大都是官方档案,算不上艺术。到了魏晋,世族开始追求精神境界,开启了书法艺术家时代。没有印刷术,笔法依靠的是口授相传,王羲之变古质为今妍,实为书圣,笔法传子王献之,代代相传至七世孙智永,智永传外甥虞世南,虞世南传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子陆彦远,陆彦远传外甥张旭,张旭广收门徒,传邬彤,邬彤传外甥怀素,传颜真卿,鲁公雄健,又变二王法为篆籀法,另立门户堪称亚圣。
至宋代,雕版印刷大兴,淳化阁帖普及历代经典碑帖,自此中国版文艺复兴开始,文人书法不仅传承笔法,更注重情感表达,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发端,其学生黄庭坚、米芾发扬光大。到了元朝,赵雪松回归经典,复古魏晋,全盘继承未曾造次,进入明代,祝允明文征明延续经典,其他则坠入馆阁体之泥潭。
直到明末天才徐渭横空出世,笔墨纵横,一扫帖学颓势,方有王铎、傅山、郑板桥、金农之书画大家,开启直抒胸臆,特立独行之书风。清初碑学再次世俗化,赵之谦、何绍基、吴昌硕成为职业书画家,古今融合,碑帖相生。
至此,中国书法完成了晋唐经典化,宋元文人化,明朝个性化,清朝世俗化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