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这么长时间后,我以为,坚持日更,多积累,多写作,总有一天,我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然而,事与愿违,似乎,事情并没有朝我期许的方向发展,我不禁感慨,也许时机乃未成熟?
我又开始从方法论上着手,网上有人免费教授写作方法,从立题到拟标题,到文章的结构布局,写作的基本功法,均有法可依。
道理都懂却仍然无法写好一篇文章。我又开始寻找名人、大家,他们的创作心得。
欧阳修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大学问家欧阳修,位高权重,时间宝贵,他写文章当然是珍惜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但是,我们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挥而就的,他写文章,也是专注地思考,构思的。
我开始反思,书到用时方恨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我把欧阳修的这句,专注思考,构思,牢记在心。
古人写文章都是字酌句斟,字字推敲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决不轻易落笔的。我对照一下自己,肯定是做的不够的。
有人向苏东坡请教作文的方法,苏东坡告诉来人,就像城里有许多器物,你想拿来使用,就得有一样东西,钱。有了钱,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了,作文必须先有意,就是主题思想,这样经史便可成为你随意使用的材料。
一篇文章,当然要言之有物,否则,没有主题思想,让读者看了一头雾水,显然那篇文章毫无意义的。
老舍先生在“怎样丢掉学生腔”一文中说:写文章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事,而是千锤百炼的事,由矿石里提出金子来。
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这就是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
这个“眼目”,也许就是苏东坡说的,作文必须先有意。言之凿凿,言之有理,有据可查。老舍先生说的,由矿石里提炼出金子来。
所以说,好的文章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然而,我的文章,为何仍然像崇山峻岭中的朽木一块呢,也许我的功夫还是没到家,功夫不深,还缺少火候,铁杵还没有磨到一定程度?
自从日更以来,我坚持一天天地写,不忘初心,在这里,记录所思所想。为何如此这般的收获甚微呢?一句话,天赋不够,二是天时地利不讲究。
哎,一声叹息!
啥也不想了,多想无益,相信勤能补拙,还是继续努力,笔耕不辍,实干苦加巧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