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很喜欢买一些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贴在自己的桌面上或墙上,经常能看到有些孩子的作业本上贴了满满的小人贴纸,小小的人很精致也很好看,但是这些小人都不会动,仿佛少了些“生气”,如果这些小人能动起来,一定会非常有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会动的小人吗?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喜欢会动的小人了,那时候他们就想:怎么能让小人动起来呢?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皮影戏。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皮影艺术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一些博物馆里有一些皮影艺术的收藏,小朋友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没有了皮影,人们还可以利用电子产品或者弹簧等材料让小人动起来,但在今天的课堂上,黄老师带来了一个会动的小纸人,用纸制作的小人,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呢?我们和黄老师一起学习吧。
第一步:制作小纸人的身子(纸弹簧)
1.准备彩色卡纸,折出一头宽一头窄的长条,用剪子裁剪下来。
2.换一种颜色的卡纸,折出一头宽一头窄的长条(和上一个差不多大小),用剪子裁剪下来。
3.将两个长条纸窄的一段用双面胶粘在一起,粘成V字的形状。
4.折纸:轮流交替的折,折到最后,用剪刀修剪折纸多出的部分,然后底部用双面胶粘贴好。
这样纸质弹簧就做好了,也就是会动的小纸人的身子。
做出的纸质弹簧一头大一头小,通过黄老师的演示,我们发现纸弹簧的小头朝下时,晃动起来幅度更大。所以我们将小头朝下,大头朝上。
第二步:制作底座
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比如瓦楞纸或者大一点的瓶盖等等,绘制好图案,裁剪下来。
将纸弹簧的小头贴上双面胶,粘在做好的底座上。
第三步:制作小纸人的头部
小朋友们可以画人物,也可以画动物,画的时候要与身子作对比,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画好后,用剪子裁剪下来,人物或动物的脖子位置留的长一点用于与身子粘贴连接,然后用水彩笔图上颜色,使人物或动物更加的漂亮。
用残留的卡纸材料剪一个小纸条,把小纸条分成三段,粘贴成一个三角形,粘贴在人物头部后面,利用它支撑人物的头部更加稳定。
第四步:制作小纸人的手
画两条长度、宽度相近的手臂和手,用剪子剪下来。使用铅笔,将纸卷起一点,使手臂更灵活,贴在小纸人身体的两边。
这样,会动的小纸人就做好了。
这节课对孩子们来说有一个小惊喜,就是我们班的张嘉怡同学上节课《我在空中飞》的作品被收录进优秀作品视频中,还受到了黄老师的点评:张嘉怡的作品非常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动态,还在天空中添加了一些云朵和形状各异的气球,城堡上也用了各种图案进行点缀,画面色彩很明亮,看得出她很用心。班级的其他孩子看到自己同学的画被展示、点评、表扬,都非常的羡慕,对新课跃跃欲试。
《会动的纸人》这节课,是孩子们上的第一节手工课,孩子们都特别的兴奋。家长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了手工课堂的快乐。在课上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现阶段很多孩子使用剪刀还处于简单的按照直线或曲线剪,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人物头发、耳朵转弯的地方、脖子与脸连接的地方都剪的不够细致。对于第一次做手工的孩子来说,这节课稍微有些难度,我们在看完一节课的回放视频后,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学会,我又和班主任协调,加上了一节。但是还是有孩子做的慢,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于是就让孩子们回家做完第二天带来。第二天看到孩子们的作品时,我是有些意外的,很多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做的动物,有的做的人物,还有同学做的怪物,形象特别的丰富有创意。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我们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如果孩子们的课节多一些的话,我真希望让孩子们做的小纸人们来一场角色表演。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给他们带来些这样的体验。
我们一起看一看孩子们做的会动的小纸人吧。
这节课有一点遗憾的是没有注意到打卡时间的调整,错过了这次课程的打卡,使孩子们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期待下一次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