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是有形的物質,是化生和神的基礎。《黄帝内经·素問·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人是由天地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流產生的,可以說人是天地之精。(神在魂魄當中詳解)
“精神”一詞現在已經被濫用了,含義近乎意志、思想、人格等等。
“精神”的本意並非如此,精是精,神是神。兩個都是道學和中醫學最基本的概念,精神之間有氣。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神學說就是中醫最基本的哲學基礎,而“精神”就是精神理論的高度概括。
《靈樞·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類繁衍,生生不息是由於男女精血交媾而產生了新的生命。“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來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說精子和卵子,它們在結合的一瞬間,新的生命“神”就誕生了。一個“搏”字形象的描述了生動活潑的介於精和神的界限的生命力,也就是“氣”的狀態。
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靠母體的血液滋養,完成身體早期的生長發育,也就是物質基礎的積累,特別是大腦、脊髓的發育,這個階段是化母血為兒精的過程,也是精的積蓄。
《靈樞·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與此同時,嬰兒的神也在發育、分化、分工。《靈樞·天年》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道家認為,人神共有三魂七魄,缺一不可。
人在出生以後,呼吸空氣,攝入母親精血化生為乳汁,囟門未必,頭顱留有空間供繼續發育生長。隨著身體的增高,脊髓、骨髓也在不斷地填充。這仍然是一個“精”不斷積累的過程。雖然也有損耗,比如萌生乳牙等等,但是積累遠遠大於消耗這。在這個階段,魂魄雖然畢具,但是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發生改變,比如小兒受到驚嚇,出現夜啼、抽搐、昏睡症狀,一般人稱為“丟了魂”。母乳餵養也是很關鍵的,這個時候的孩子是純陽之體,有足夠的熱量來消化陰寒的奶,使之變成自己的精髓。
人在出生以後,大腦的另一個功能也開始發育,就是意識和思想。與先天的本神不同,後天的意識和思想是可以人為塑造的,也是可以改變的。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接受教育的差異,人會形成不同的理念、價值觀。而在幼兒時期,由於先天的神比較脆弱,後天的教育很有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幼兒的本性。
精髓作為物質基礎,在早期積累完成以後,就逐漸流失、消耗,盡管也有填充,總體趨勢是由負增長到純減少,直到油盡燈枯。
概括精的供養,基本上有三個方面。首先是養神,包括人的智慧、情感、記憶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物質變精神的過程。道家和中醫稱之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精存於腦髓,高高在上,如雨露下降至丹田,蒸騰化,透過三焦輸布全身腠理,沿任督脈上濟於心腦,都會導致神失所養,輕則智能障礙,中則黯然神傷,重則神明消滅,身死魂亡。
其次,精轉化為液,濡養滋潤全身。由三焦溫煦氣化,化骨髓為液先潤骨,骨頭就有彈性。很多老年人由於精不足,骨頭幹脆,稍微磕碰就會骨折。再潤筋,就是肌腱。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噔作響,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現。再潤脈,精不足則動脈硬化,微血管脆裂容易出血。再潤肌肉,精不足則肌肉萎縮幹癟。再潤皮膚,精不足則皮膚幹燥皸裂,皮下沒有脂肪。最終滋養毛髪,精不足則毛髪乾枯焦黃或者脫落。
人體的津液,津可以透過飲食補充,而液必須由精化生,包括血液、唾液、精液、帶下、淚液、膽汁、胰液、胃腸黏液等。人之將死,汗出如油,也是精枯脫液的表現。大吐大瀉的病人,損失也是精液。傷精之最莫過於遺精、帶下、墮胎、失血。
精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化生新精,繁衍後代。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為我們描述的其實就是精釋放消耗的過程。一般人如此,但是知道養生之道的人,知道保精全形的人,則有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長久。《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精是有限的、逐漸衰減的,用途有三,所以節約精的辦法,就是節欲、存液、養神。養生的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