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声乐系学生跟我说,她只喜欢美声、通俗唱法,不喜欢民族唱法,因为嗓子用得太多。
我问她:“那你觉得陈力唱得如何?”她说不喜欢,随后给我发了一个年轻小姑娘郭津彤演唱的《葬花吟》,说更喜欢这种声音……
我又问她:“王立平当时为自己的作品《红楼梦》插曲选演唱者,为什么不考虑选成名已久的专业歌手,而偏偏选中了陈力这样一个业余歌手呢?
她说:“不知道。”
在揭开这个答案之前,我先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唱歌,究竟是技法为作品服务?还是作品为技法服务?
美声唱法与中国戏曲唱法作为两种不同的演唱技法,它们的诞生都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
语言决定音乐,语言的发声机制决定了唱法。
歌剧源于意大利。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语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其元音比例高。元音发音的时候,声带一直振动,口腔里没有阻碍,可以开得很大,产生丰富的共鸣效果,因此适合唱歌。所以美声唱法讲究‘Legato’(连贯),即所有的音都用气息贯穿,且声音位置统一。
同样地,汉语的发声规律也影响了唱法。汉语中元音和辅音发音的特点,决定了发声器官的动作,喉位比意大利语要偏高。长久以来,汉语的传统唱法的发展,都建立在这种喉位偏高的发声机制上。戏曲唱法讲究“以字行腔”“一字出三腔”,而非美声唱法的'Legato'(以气行腔)。
在汉语传统的戏曲唱法中,青衣和老旦担当戏曲演唱的主要部分,多用“人辰”、“言前”等前鼻韵和“一七”、“姑苏”等高元音韵辙。他们在演唱时要发高音的话,就更进一步,将喉头位置进一步上移,声道变得更短,追求咬字清晰和明亮声线。
这种唱法也有利于辅音音色的呈现。由于舌腭距离近、腔体短,辅音成阻、持阻、除阻都很方便,声韵相连,动作幅度比较小。说和唱之间都是以自然喉部发声的状态为基础,传统戏曲中说、念、唱的音色也能统一起来。
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一样,都讲究喉头的稳定性和深呼吸支持,只不过因为语言不同,戏曲唱法的呼吸支点稍高一些。“中国唱法嗓子用的多”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美声唱法也有嗓子用的多的人。不管哪种唱法,都有水平高和水平低的歌手。王福增教授在《声乐教学笔记》中说:“我发现很多出名的演员,他们的喉是稳定的,有个别突出的金嗓歌喉,喉头非常稳定。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戏曲唱法中,有非常科学的典型例子可以推广。”我国有一大批精通于戏曲表演的歌唱家,他们从发声到呼吸,从咬字到行腔,以及共鸣与混声的结合,都形成了各种风格,各种韵味不同的流派。例如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被誉为“国际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和发声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歌唱艺术的科学性,是世界公认的。
而我们今天爱挂在嘴边的诸如气息、共鸣等要求,其实大部分引自舶来的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建立在意大利语上,唱歌时喉头下降保持稳定,咽鼓管拉长,因此能加大低、中频波振幅,高音区的音色表现也宽厚且具有穿透力。
其实,不管是音乐、美术、体育,还是其他领域,其具体表达方法皆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因此,就声乐演唱法而言,必然是多样化的,任何技法都是为了表现作品服务。这也是我就前面提出的那个话题给出的我的回答。
最后,要揭开文章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为何《红楼梦》插曲的创作者王立平要选陈力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歌手来唱?因为在他看来,业余歌手更像一张白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因此相对容易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打造。因此,我们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听到的人陈力演唱的一首首动人的插曲,可以说是王立平借了陈力的歌喉,把自己所有的创作理念和对作品的理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陈力说:“这一首首作品,在王立平的调教下磨得非常辛苦。”《红楼梦》插曲虽有众多的翻唱者,但王立平说:“陈力无可替代。”陈力是学习戏曲出身,因此她的演唱借鉴了戏曲唱法,这点也是其他翻唱者所不具备的。这种唱法也正好贴合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人物,加之陈力在《红楼梦》剧组四年的学习,让她对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综上所述,因此陈力一开口演唱就能把人带入红楼梦的情境中。
试想,如果请一位通俗唱法或美声唱法的歌手来演唱红楼梦插曲,那必然是不伦不类,与作品情境格格不入。通俗唱法过于现代感,且缺少艺术美,不足以匹配这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巨著;舶来品美声唱法则与汉语的咬字水土不服。
中国戏曲遍布全国各地,绚丽多彩。从各种流派到各种声腔的运用,都形成了一套从气息到发声,从咬字到行腔的科学训练方法。其中不但有不少可以与西洋唱法媲美之处(如“黑头唱腔”),更有不少独到之处。戏曲派别虽多,但只有嗓音训练而言,均要求具备响、甜、脆、亮、水、美的金属般膛音成分。古代我国就流传有秦青的歌喉能“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嗓音“余音绕梁,三月不绝”的故事。一个国家应该有民族自尊心。我们应该看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声乐也是如此,并非只有意大利唱法才是科学唱法。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国戏曲唱法的艺术宝库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与美声唱法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声乐技巧丰富起来,才能更好地用声音去表现不同地域和风格的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