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流传千古的词语,都是出自《老子》,老子的思想精华一直被人们继承和传播。这些词经历了千百年后,还是如此的朗朗上口,它确实有着神秘的魅力。
《老子》是老子留下来的著作,可谓是他一气呵成的所思所想,原著本来是不分章的,后人为了更好的理解老子思想,才根据内容分为81章。
其实千百年来,解析老子思想的人不下百数,非常有名的也不再少数。因为每个年代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又有了不同版本的解析。
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在古代文学方面颇负盛名,这次他精心筹划了30年之久的《老子通释》终于面世,确实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老子通释》是一本学术著作,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余秋雨先生为了让更多人的理解老子的思想,把佶屈聱牙的学术语言,换成人人易懂的散文,适合广大群众阅读。
《论语》和《老子》,都是中国文化的前身,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思想精华。
《论语》偏重于对话,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整理成集,便于后人阅览。以对话的形式,用语言来表达,教人们如何学习礼义廉耻,道德规范。
《老子》则是老子自己写的,以自己的思想贯穿始终,从道出发,引申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地方确实是不容易懂。它是一本关于生活的哲学书,一听到哲学,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挺难理解,毕竟这是一个大的范畴。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不可撼动的。
在余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释》里,你便可以读到简单易懂,富有逻辑思维,甚至能够理解老子为什么是这样的思路。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而且还会读到像散文一样的韵律美,不得不佩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道,根据现代汉语意思,可以理解为道理。小学课文中,有很多短文是告诉人们道理的,遇到这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是有一个道德的模板在那里的。我们所学的,就是前人留下来的经验之谈,所以我们称之为道理。我们觉得合理,就会去实行,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道理还很少,刚从懵懂社会进入文字社会,很多人都不识字,他们按照先人的习惯生活,只会简单的衣食住行,思想上也略显局限,群居动物,后来慢慢有了文字,有人就把事情记录下来,使人产生思考,慢慢发展成人们的一种想法,从而得到一种成长,也是社会的一种趋势。
正是在处于文字初期的时候,老子以他先进的思想,写下了如此宏大的《老子》。
根据汉语组词来看,道可以变成道路,这是一条自古以来一直要走下去的道路,它不以人们的思想为转移,不以某一种生物而改变,道就是道,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一直往而复始,不曾停留。
我们需要遵守的道,就是不要违背它的初心,按着发展规律行事便可。
比如教育孩子,如果我们总是以为了他好,逼他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强制性地要求他要完成某些他不愿意的行为,违背了他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结果可就不好说了。
比如上善若水,为什么水很强大?是因为水一直往低处流,顺应它的发展趋势。一股小流,慢慢积聚,最后可以变成洪水猛兽,它的力量是从细小,一步一步变得强大。
二、所有俗世的欲望,终会归一。
人们在社会形态里慢慢变得有欲望,一开始只是解决温饱问题,社会慢慢发展,有了许多的新生物品,人们就开始按耐不住,想要得到更多,所以就产生了欲望。
为了这重欲望,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是谁,忘记自己的初心,小一点的欲望会让人有喜怒哀乐,大一点的欲望就会让人如痴如狂。
人生短短几十年,就算曾经得到过再多的东西,到临了,不过是一堆白骨,什么也带不走的。
生来光溜溜一条,走时同样的情形,所以在人世间走一遭,总是要归一的,就不必在乎太多,减少欲望,对生活满足,才会富足。
比如我自己,年少时家贫,捡别人的衣服穿,没有属于自己的新衣服,所以成年后就特别喜欢买衣服。有时候买了都没穿,后来又不喜欢了,丢了怪可惜,留着又占位置。这也是我苦恼的一件事,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本就不富裕,能减少点衣服类的开支,存点钱是好事,一方面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者衣服太多,穿的时候选择起来也特别麻烦,何不精简一点?减少买衣服的欲望,保持内心平静,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有时候会有这样的顿悟,放下欲望,就会心平气和。
比如我喜欢一个人,很想得到他,感情上的付出,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就会痛苦不堪,如果没有执念,放下念头,珍爱自我,就会觉得海阔天高,一切顺利。
总之一切到后面都会想通放下,何不早点放下欲望,心态平和的过一辈子?这也是一种自化的过程。不是时间治愈伤痛,是珍爱自我,远离情绪。
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杨绛先生说过:我和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初读时,感叹她的胸襟之大,也感慨这句话的内涵。她是如此的冷静,不与世人争夺半分,甚至更有与谁人争都不屑一顾的孤傲。
我生活在农村,从小就听得多因东家争一锄头的土地而大打出手,还有些为了一棵菜就药死人家全部牲畜的事件,也有为了一句拌嘴就在人家门口洒狗屎的,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架流血。
工作后,遇到有些同事为了争得一点利益不择手段的,也有为了跟上司争了几句而放弃工作不干的,说实话,我是不太理解这种争论,这样的争有多大意义呢?就算争来了一些利益,就能确保万世太平吗?
在我的观念里,争就是争吵,就是争斗,是不好的词语,是不好的行为,是不好的事情。所以读到杨绛先生的那句话时,我深有感触,当时就特别喜欢她,也特别佩服她。
看《老子通释》时,才发现这句话的原型是出自老子,不与人争,就没有人可以跟你争。进一层的意思就是,你不争,谁也跟你争不了,这不就是心态平和,满足之态,回归无欲纯真吗?
总结:如果只是看《老子》,肯定看不懂这么多的思想,看不懂老子的道和名,但是在余秋雨的《老子通释》里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到老子的意思,以上只是我单方面的讲解了三个方面。
其实我做笔记的点至少有20条,在此就不一一作为详解,或许有些太过啰嗦。但是如果你也喜欢老子的话,不妨去读一读余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释》,收获颇丰,定不负君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