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总觉得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尽快脱离问题,让孩子少走弯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当时,会很快地站出来去帮助他,或站在大人的立场上直接给出建议,或直接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父母,经常会一头栽进问题里,总是想让孩子“做对的事”。
采取以上方式应对孩子的问题,其结果通常是:孩子的问题并不易于解决,当时的解决是浮于表面的,是父母的解决方式,并不是孩子的解决方式,这样的方法并没有深入孩子内心,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身能力,因此,类似的问题会一犯再犯。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也许父母认为的这个“问题”,于孩子来讲,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或者孩子根本就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是让父母费心费神,孩子那里无动于衷,试想,这样子哪能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呢?如果父母介入过多,反而还会导致孩子的反感,觉得父母过多干预了自己的事情,造成亲子关系的破坏。相信有很多的父母抱怨:我都为他操碎了心,可他一点也不领情。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足以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事情介入过多。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如果父母一直把问题扛在自己的肩上,不但无助于孩子能力的增长,还会让自己身心疲惫。如果父母从心底时相信孩子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发展这方面的能力,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便会增强。
其实,每个人都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大人如此,小孩子也是如此。只是孩子因为发展较不成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引导,但这绝非他们需要直接“被帮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定位为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引导孩子思考是良方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多问这样的问题:
我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到你?
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觉得好受一点?
什么时候你的这个问题不大会出现?
当你做什么的时候这个问题比较不会困扰你?
你打算先怎么做?
。。。。。。
通过类似的引导问句,向孩子传达“我仅仅是引导你发现你自己潜能的导向,你自己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专家。”同时也向孩子传达了“你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你的问题”的思想。如果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是“讨论商量”、“引导”、“陪伴”,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只是引导者和催化者。帮孩子设定细节,引导孩子一步步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哪怕孩子的思路还不太完美,让孩子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自己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着重引导孩子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探讨原因上,多探索如何面对问题做出改变以及有哪些改变方法,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反问孩子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本身,引导孩子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