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刘师傅的儿子出国留学,机场送行的时候,另外几位家长和刘师傅的老伴各自拉着自家的孩子再三叮嘱“在那边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舍不得花钱”,“该吃吃该买买,别惦记家里”等等,有太多的事要叮嘱,太多的不放心。
刘师傅独自一个人站在远处,一句话也没说。
登机的时间马上到了,儿子从人群中探出头对着刘师傅喊:“爸爸,你还有什么要嘱咐的没有?”
刘师傅慢吞吞的说:“其他的没有,就是到时候别忘了还我们的钱。”
儿子点点头:“爸,我记住了。”
一年后,儿子打电话告诉刘师傅:“爸爸,我已经能养活自己了,你和妈妈不用再给我寄钱,等我毕了业就挣钱孝敬你们。”
每当说到这,刘师傅都会笑开了花。
刘师傅说,他和老伴都是普通工人,能让孩子出国留学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他最欣慰的就是儿子知道努力,懂得感恩,而这要得益于他家的“记账本”。
刘师傅家有好几本“记账本”,都记了些啥账?——他儿子这些年花的钱,每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从上初中起,刘师傅就准备了这样的本子,把儿子的花销都记在上面,每记满一页,就喊儿子过来核对签字,于是就攒了好几本记账本。
刘师傅说给儿子记账不是他的原创,都是别人的血泪教训之后悟出的东西。
刘师傅有一位年长的朋友,儿子是家族唯一的男丁,在家里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惯着,几乎做到了有求必应,上完高中勉强上了个大专,毕业后找了个工作,连自己也养不活,还要时不时的啃老。结婚前家里给准备了婚房,准备了结婚的用品,就在结婚前儿子不断的回家要彩礼。
爸爸妈妈说家里实在没钱了,孩子的回答是“这么多年,你们挣的钱都干了啥,不给我花,你们还想给谁?不给够彩礼这个婚我就不结了!”两位老人无奈卖了准备养老的那套小房把钱给了儿子。
每当大家坐在一块喝小酒,这位朋友都痛心疾首,一再告诫这些年轻点的朋友,一定不能太由着孩子,他花的钱都要给他记着,到老来发现养了个白眼狼。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为了发泄情绪,刘师傅上了心,他们家儿子也是独苗,同样在家族中最受宠,回到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给孩子准备了记账本。
刘师傅说,我从没指望他还钱,甚至给他准备了买房和结婚的钱,但我要让他知道父母的不易,让他学会自立和感恩。
当然,刘师傅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在这里我进行了加工,大意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刘师傅比好些有文化的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不知强了多少。
二胎政策放开,很多人疑虑怎么对待两个孩子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人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个样,但仍有不少家庭,特别是家里的长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如果家里正好有一男一女,这个男孩会不会得到偏爱。又或者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那小的这个会不会得到家长的偏爱更多一点,让大的时时刻刻让着小的,从而在两个孩子的心中形成这种观念“大的让小的是理所当然”,那对大的和小的来说可能都是不公平的。
一些孩子不愿家长生二胎是怕小的会抢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落差。
而对小的这个来说,也许是更大的伤害。
同样是刘师傅说的,他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又让人心酸的现象:不少家庭中有如果好几个孩子,而其中只有一个男孩,往往其他的女孩子都很争气,这个男孩本来承载了全家人的最大希望,却往往不成器。
这个不用刘师傅说,在我们身边时时都能看到,给予了最多偏爱的那个往往最后没有如希望的那样成龙成凤,从小在家人手中是宝,最后反倒成了最大的心事。
这事能怪谁呢?
如果希望自己能有个幸福的晚年,年轻的时候同样别付出太多,该是孩子干的就让他自己干,深爱但不偏爱,平衡好爱和教的关系。
不要让你的爱成为自酿的一杯毒药,到最后发现无药可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