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怎么想,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独身主义盛行的年代。
每一个青年男女或主动或被动,正越来越多的加入独身阵营里。
而且,这个阵营内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学历越高,独身概率越大。
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未婚女性人数一路飙升,从不起眼的46万,到千禧年的154万,在2015年,甚至已经攀升到了590万人,30-34岁女性的未婚率从0.6%变为如今的7.0%。
而离婚率,也从2013年起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了2.9%;与其对应的是结婚率一路走低,从9.9%拦腰砍掉三分之一,变成了6.6%。
晚婚晚育的现象更是遍地开花,上世纪90年代至今,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骤增四年多,初育年龄增长三年多,且有继续攀升的势头。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由于女性逐渐经济独立与受教育水平逐渐增加的双重作用。
这个观点并没错,但这些单身人士到底只是还没结婚,或者干脆选择终身不婚?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
一个个体是否选择结婚,取决于他在单身与结婚两种状态中的利益权衡。
婚姻能带来的主要是夫妻分工与互补收益,一方主外一方主内,被认为是收益最高的合作方式。
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女性更有可能从事高收入职业,所以降低了从家庭获得利益的必要性,且由于更高的教育程度和独立经济水平影响,她们需要更多的精神与情感上的陪伴,这刚好与传统的家庭组成方式产生了冲突。
故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结论:一个地方的性别角色差异越大,性别分工越是传统,那么妇女越是经济独立、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生育率就越低。
在欧美一些精神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地区,女性的地位提高之后,人们不再把生儿育女、组建家庭当作唯一的女性价值评判标准,这时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结婚率反而高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
当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时,女性更倾向于组建家庭,这时的生育率较高;而当女性的工作机会、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加,却还要承担绝大多数家庭问题时,生育率随之大幅走低;最后,若女性地位与男性平等后,双方完成平等的责任分配时,生育率将会再度回升。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影响因素在里面。
传统中,女性的择偶观念更愿意选择向上匹配优质的对象,这使得女性的匹配缺乏弹性,更多的偏向于宁缺毋滥,如果不适合,那就不结婚。这是很多大龄剩女的一个写照。
不过,比起担忧传统家庭模式的传续,我们似乎更应该担忧的是婚姻观念变化带来的阶级问题。
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各种家务事情都被机器或服务业承包了,洗衣机、洗碗机、外卖、扫地机器人,这些都节省了大量传统家庭中需要付出的劳动力。
消费正在代替生产,现代家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市场化,无数繁琐的事情都可以交由市场解决,包括除螨,只需要买一瓶蜂毒除螨沐浴露就行了。
夫妇之间,更多的讲求共享一套房产、共享医疗资源、从差不多的志趣里获得快乐和默契感...
这其实让现代婚姻重新获得了吸引力,也意味着随着消费程度的加深,收入越高的女性正在变得愈发受欢迎。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在一个发达、平等、责任分配良好的社会中,女性高学历不意味着不婚,而是恰当的延迟婚育。
但这一切也使得婚姻成本飞速上涨,到最后我们会不会发现,好的婚姻沦为中产阶级以上的奢侈消费品,甚至连阶层流动的作用也被日益抹消?
目前国内二胎生育人群多集中于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中,因为只有这些人能承担起高额的养育成本。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说,剩女不过是传统思想的借尸还魂,在未来,婚姻的分层化不过是阶级固化的又一个结果,这一切,正在逐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