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在情绪的发展研究中,一般把人类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自我意识情绪两大类。孩子的基本情绪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六个方面,可以简称为喜、怒、哀、惊、惧、厌。
孩子很少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被情绪控制还不自知,此时就需要父母教会孩子体验自己身上的情绪。
一、父母怎么让孩子体验自己身上的基本情绪呢?
1.跟孩子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照镜子”可以将一些情绪具象化,让孩子更容易认识与理解自己身上的情绪。孩子开心的时候,可以带他照照镜子,让他看自己笑起来弯弯的眼睛;孩子难过的时候,可以带他照照镜子,让他看看自己撅起的嘴巴、豆大的泪珠。
2.让孩子给情绪画一张表情画
父母可以拿来六张白纸,引导孩子在白纸上画出喜、怒、哀、惊、惧、厌六种表情画,并挂在房间里。当孩子有情绪时,可以让孩子自己“配配对”。
例如,孩子把新衣服弄脏了正在生气,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在“怒”的表情画上打个钩,让他明白自己此时的情绪状态。
3.跟孩子玩“猜一猜”游戏
孩子把很多情绪都写在脸上,所以父母没有必要一语道破,可以跟他玩“猜一猜”游戏,争取把孩子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比如,孩子伤心难过时,妈妈可以说:“让我看一看,是谁把自己哭成了小花猫啊?”孩子可能会偷偷擦掉眼泪,破涕为笑地说:“我才不是小花猫呢!”
4.让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把基本情绪宣泄出来。
孩子天真无邪,很容易把情绪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这时父母要学会疏导,而不是堵截。父母应该让孩子宣泄完之后,再告诉他这就是人的基本情绪,每个人都会有。
例如,孩子的玩具被爸爸不小心扔了,他很生气,拍桌子抗议。爸爸要先让他宣泄完毕,然后再告诉他:“你这样做就是生气的表现,爸爸以后不乱拿你的东西,你以后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不然别人也会像你一样生气的。
二、当孩子产生自我意识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引导他们处理这些情绪呢?
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是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由自我参与产生的一种更高级的情绪,包括害羞、内疚、尴尬、自豪、烦恼等。
1、当孩子感到害羞时,不要笑话他。
很多孩子都有害羞的体验,如脸红心跳、躲躲闪闪等。当孩子出现害羞的情绪时,父母不要笑话他,而应该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他。
2.当孩子感到内疚时,想办法排解。
当孩子做了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时,他会觉得很内疚、很难受。这时候,父母不能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而是要向孩子道歉,告诉他父母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减少孩子的内疚情绪。
例如,孩子把爸爸的电动剃须刀拆坏了,感到很内疚。这时,爸爸可以告诉他:“是爸爸不对,不应该把电动剃须刀放在玩具堆里,让你误以为那是玩具。通过这次拆电动剃须刀,你也知道了,没有足够的知识是修不好它的。所以,以后你要努力学习哟!”
3.引导孩子通过自我解嘲,化解尴尬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这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通过自我解嘲的方式来化解尴尬,让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全盘否定自己。
例如,孩子是左撇子,当所有的同学都用右手吃饭的时候,他却做不到,显得十分尴尬。这时,父母可以教孩子自我解嘲:“听说左撇子吃起饭来会更香,而且使用左手还能开发右脑的潜能呢!
4.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为自己感到自豪。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父母要善于发现并总结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比别人厉害的地方在哪里,让孩子为自己感到自豪。
三、孩子的情绪是通过行为来表现
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大人的情绪表达通常比较含蓄、委婉,不会不顾时间、场合胡乱发泄,而孩子则是喜怒哀乐都形于色,想让他们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实在很难。
通常孩子年龄越小,情绪表达就越直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掩饰”。但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孩子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
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表达情绪的日常行为或反常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不高兴了会咬人,开心了会大叫,这些反常行为发生时大人不要摸不着头脑,而是要摸清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哭闹和乱发脾气。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的就是孩子的情绪变化是很快的。而孩子又习惯通过行为将情绪变化表现出来,面部表情、肢体行动、声调语言等都会特别反常。
孩子的这种情绪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有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却会掀起“滔天巨浪”。
所以,家长一定要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气或秉性,在孩子情绪即将产生波动时不要斥责和打骂,而要及时察觉并引导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这样做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