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茶楼里最不起眼却又少不了的一道点心。它不像虾饺那样晶莹剔透,也不比叉烧包那般惹眼,只是安静地挤在蒸笼角落,等着懂它的人伸手来取。
烧卖的样子,实在普通。微黄的皮包着肉馅,头顶偶尔冒一点蟹子,像戴了顶小帽子,有点憨,有点可爱。蒸透的烧卖皮薄而微透,隐约映出内里肉馅的粉嫩。它们紧紧挨在笼里,呼呼冒着白汽,像一群刚出浴的大叔,热气腾腾,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烧卖的馅,多半是猪肉混着鲜虾。猪肉要半肥瘦,剁得细碎却仍带弹性;虾得去肠剥壳,略剁几刀留住口感。拌上酱油、麻油、糖和胡椒粉,再撒些冬菇粒和笋丁,就是最经典的馅料。这馅不能太松,也不可太实,要在牙齿咬下的瞬间微微回弹,才算是恰到好处。
烧卖,一定要趁热吃。用筷子夹起,蘸点豉油,一口吞下。先是皮的滑润,接着是肉的鲜、虾的弹,各种味道在嘴里揉成一团,最后是蟹子轻轻一脆收尾。这种味道,简单却扎实,叫人吃得停不下来。
街边的烧卖,又是另一种江湖。小贩把烧卖串在竹签上,就成了拿在手里的小食。学生放学、职工下班,顺手买一串,边走边吃,烫得舌尖发麻却还是笑嘻嘻。这烧卖不比茶楼精致,却多了一份街头的随性和自在。
烧卖的好,正在于它的平常。它不是鲍鱼酥那般讲究,也不像奶黄包那样甜糯,它就是它,不张扬,却能妥帖地抚慰人心。不论清晨在茶楼、午后在街头,或是夜晚一桌家常饭,烧卖总是用它的热暖与实在,稳稳接住每个人的胃口与心情。
热气缭绕中,烧卖始终安静。它不说话,却默默讲着这座城里最日常也最温暖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