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城,元宵节灯会有点知名度的有7、8个地方,如豫园灯会、古猗园赏灯游园、莘庄灯会、今朝8弄潮兔春喜新春灯会、锦江乐园盛世万福元灯夜、枫泾古镇灯彩展、东方明珠大白兔新春游园灯会、“文香罗店·花神故里”2023暖春过大年灯会等。当然不止这些,据我所知,闵行区下面的七宝老街也有灯会的。
说简单一点,灯会实际上就是以灯为媒,实现人与人的高流量的集会。YQ三年多,在上海真正受影响的也就是2020年,那年的春节前闹出了新冠,形势骤然紧张,灯会虽然也有但人流量大受影响。去年春节期间,除了北方的天津、长春等地新冠仍然在闹腾,但其他很多地区影响甚微,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地方张灯结彩,过了一个完整的大年。今年春节赶上了好时光,由于前期放开了,你我他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完成了第一波的渡劫,目前处于相对安全的时期,大红灯笼高高挂自然又兴起了。
申城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灯会,有些是在郊区。而在市中心区域开放区域比较大、开放时间比较长的,就是豫园灯会了。事实上,豫园灯会的名头也是最响的。2023年豫园灯会,到今年就是第28个年头了,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豫园灯会不是只有元宵节有,2022年12月26日就开始亮灯了。去年灯会期间,申城的YQ不明显,只有个别零星案例,酒店生意火爆,豫园灯会也是人流如织。今年的灯会恰逢放开,游客竟然比去年上升了20%。
人流动起来,生意就好做了。豫园商圈因为灯会带动人气,春节期间的销售额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这是可喜的迹象。另一方面,以前看灯会,年纪大的多、拖家带口的多,而在今年赏灯的客群中,“90后”、“00后”的后生晚辈占比有了大幅提升,客群结构较疫情前也有明显变化。
在申城,逛豫园灯会,主要是“轧轧闹猛”(意为喜欢热闹),顺便吃吃饭、购购物。今年这个春节,豫园灯会频频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相关话题也不断冲上热搜,由此激发了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去打卡,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豫园灯会“破圈”,使其知名度突破地域、年龄的界限向更广的范围扩展。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以前不怎么玩灯会,现在多了,分散在城乡各处。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引进四川自贡灯会,举办地点就在我家边上的一座公园,观看者是人潮涌动。之后再没有听说自贡灯会或者其他地方的灯会登陆申城。巧合的是,恰恰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豫园灯会登场了,年复一年后,就创出了品牌,也创出了效益。
2001年的一场APEC会议,黄浦江上灯光与烟火夺人眼球,也拉开了我国各地大型集会必有灯光秀的序幕,也为春节期间的上海各种灯会的布设与组织积累了信心和经验。自此之后,不仅是春节期间,不仅是闹市区,以万家灯火和楼宇、行道树霓虹闪烁为代表的灯光秀成为了上海夜生活的一部分。
逛豫园灯会,我去的不多,印象中大概就两次。上世纪末去过一次,那时是带着孩子;最近的一次,估计有七八年了,选的时间正好是元宵节,是朋友请吃饭,顺便看了看灯会。
去年看灯会,也是元宵节那天,是在浦东陆家嘴一带,几个同事相约在这里吃饭。吃完后八点多钟,出酒店立在天桥上,看东方明珠等灯火璀璨,的确心旷神怡。
已经28年的处于市中心的豫园灯会是一个好去处,连续举办15年的地处城郊结合部的莘庄灯会同样也是一个选择。二十多天前,就知道央视拍了上海的灯会,其中就有在莘庄灯会取景的,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今后的“梅地亚”。莘庄现在发展不错,是上海仅次于浦东新区的第二经济大区闵行区政府所在地,周边也形成了商圈,交通四通八达,所以观灯的人气也比较旺。
现代灯会有年味、有国潮、有传统民俗,也有黑科技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如果不下雨,还是值得看看的。
(以下图片是朋友去了豫园,去了外滩拍的然后发我看的。祝各位友友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