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熊孩子又捣蛋了吗?
把你好不容易收拾整齐的玩具翻出来,摆成他喜欢的样子。
或者把今天才换的干净衣服画的全身五颜六色。
你会不会一气之下边打边骂,“你这个熊孩子怎么说都不听话,不让干的事情你还非要干?”
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对。又乐迪英语创始人一芳著作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力》一书中就能给你答案。
一、一味的指责只会让熊孩子变成凶孩子
还是年纪不大,可也有独立思维,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能一味指责,打骂,这样只会让孩子形成叛逆的思想,就会出现你越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就会非要干的行为。
乐乐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一家四口的吃喝拉撒都是妈妈在照顾。全职妈妈每天有很多的事情,早起做全家的早餐,还得送乐乐去学校,弟弟小,也才1岁多。长时间的压力下,妈妈脾气越来越暴躁。乐乐稍有顽皮,妈妈就一顿打骂,时间长了,乐乐越来越不开心,觉得妈妈眼里只有小弟弟。所以妈妈不让他干的事情他就反着来干。
对孩子而言,情感体会最直接,好好说话就是爱他们,一味的打骂就是不爱他们。所以,正确的沟通才会是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方式。对父母而言,良好的沟通可以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能力。
那怎样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二、利用沟通密码,走进孩子的心
1、肢体语言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父母一般在沟通的时候都是俯视孩子的,一是孩子就会觉得有种距离感,二是这种姿态让孩子觉得是对他在发号司令。距离远了,孩子自然不愿意多和父母交流,而发号司令的语气更是让孩子反感。当我们从这种俯视的姿态时改变成“蹲下来或者抱着孩子”和孩子平行视线的沟通,那自然从肢体上就拉近了距离。
就像乐乐的爸爸,觉得乐乐近段时间不对,以前的乐乐很乖的,会主动帮妈妈的忙。这天有空,就单独带乐乐去公园玩,陪着乐乐把他最喜欢的公园的游乐项目都玩过以后,给乐乐买了一堆好吃的,在公园的椅子边做下了。
就在这样轻松的自然状态下,乐乐对爸爸说出了真心话。爸爸明白了个中缘由。回家以后单独和妈妈聊聊,妈妈也明白了乐乐从乖孩子便熊孩子的原因。听从了乐乐爸爸的建议,乘着给乐乐说故事,抱着乐乐给他说了对不起,是妈妈没有做好。
经过这次的交流以后,乐乐又变回了乖孩子。所以经常对孩子所肢体语言的沟通比纯粹的沟通要来的更有效果。
2、不给孩子随便贴标签
家长在经常会说“我家的孩子叛逆了”,“我家的孩子很自私”,那怎么理解这是在贴标签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说孩子叛逆,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了,让他写作业他不写,其实,他不写作业,这叫做行为,不能通过行为给孩子定标签。孩子怎么自私了?是不懂得和弟弟分享玩具,那这也是行为。
那如果给孩子贴标就会容易把问题扩大化,还会造成父母的心里焦虑。比如,早上你看到孩子磨蹭,你是不是会直接说,“天天都这么慢,难怪天天迟到。”那孩子肯定也会回你一句“谁天天迟到了。”那这样的沟通就是失败的沟通方法。其实,正确的做法,是用观察去代替标签,用赞美代替说教。
那你可以这样说“今天不错哦,比昨天早几分钟,明天咱们再比今天早起10分钟。”这样孩子也会开启愉悦的一天。孩子愉悦了,那家长也会跟着愉悦。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3、沟通时以目标为导向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会偏离目标的,只着重说原因,越沟通越和孩子的分歧越大,反而没有到达效果。
如果在沟通的时候分清楚原因和目标,不要过多的指责孩子的错因,那孩子也还是乖孩子。
比如,石头是一个非常喜欢看动画片的孩子,而妈妈坚决反对他看,怕影响学习,还一味的指责他,而石头越不让看,就越躲着看。
妈妈这时就想了一个办法,让石头正大光明的看,但是必须是做完作业才能看。这就是以目标为目的的沟通。而这样做以后,石头在面对学习时就非常积极了。
其实,亲自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但是最终要避免一味责骂、埋怨,贴标贴的沟通方式。孩子之间并无难以管教的问题,重点掌握了方法,才会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引导方向、帮孩子确定目标,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乖孩子势必会变成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