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面歌颂中兴君主的诗歌自然集中在“颂”这40首里,又分为三部分分别歌颂了商天子、周天子以及鲁国国君。《商颂.殷武》是诗经里面的最后一首颂歌,也是歌颂商朝天子的中兴君主之赞歌。
“殷武”诗句基本与其他赞歌类似,本诗句歌颂对象是商朝中兴君主武丁,诗作者应该就是宋国人,宋国国君则是商朝被灭后其殷商后代被周天子分封到宋地的。全诗可以分作三部分理解,首先第一段开门见山叙说武丁讨伐南边敌对楚人的辉煌战绩,形象得用了一个截断的“截”字写道“有截其所”,可以理解如同截断树干般齐整整踏平楚人所在地,征服者姿态尽显。然后渲染武丁作为征服者训诫大众,建设国家,发展经济,安居乐业,成就显赫。最后记载建设新庙,不忘祭祀纪念之宗旨。
比较篇幅最长诗经诗歌《閟宫》,可以看出类似处很多:一是歌颂对象都是国家中兴之君,二是歌颂内容都是讨伐战争管理治理规范,三是都要建设寝庙以示纪念。
通过这首“殷武”记载事实,可以得知商朝被改朝换代后,周天子并没有赶尽杀绝商朝天子后代,而是分封其到宋地继续拥有一小块领土,享受国君待遇,这一做法让人感受到古代无休止战争杀戮中的文明气息,堪比欧洲贵族风范。真正贵族风范,敬畏规则,即便决斗,也不在于牺牲对方身体,而是无论战胜战败都能且允许保有尊严礼遇。
这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朝时代的这种率先垂范不仅仅是天子做法,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遵从信奉的道德风范。其实这原本不稀奇,遵守的不过动物界自然法则,好比群居动物彼此争夺领地,胜者占山为王,也不会对败者穷追猛打。然而,对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无数次残酷自相残杀的现代人而言,这却是血腥中温柔的瞬间。
另外对于后代的影响,也许在于改朝换代后,新王朝首先就会组织文人学者集中编写前朝正史,尽可能还原史实,记载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留下无数点点印记。
正如这首“殷武”对于中兴君王武丁的赞美,反映的是后来人对于前人的纪念,表达对祖先敬意。这里需要思考的是,歌颂中兴之君真是因为这个君王自己厉害吗?
一般而言,这样君王自然因为辉煌功绩才被人记载歌颂,然而从心理学视角看,一个中兴君王之所以被记住,真的不是因为这个人多么牛,而实在是这个人“在合适的时候做了合适的事”。可以想象,夏桀商纣周厉王这样的末代君主,哪怕无恶不作,如果竟然没有使得王朝灭亡,甚至有了一番功绩,谁敢说不是明君之主呢。又如同汉武帝所谓后人眼里的雄才大略,几乎耗尽王朝人力财物,如果就此导致朝代更迭岂不就是万古罪王。何况,这些历史书写者都是后人。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也是后人来写的,“胜者为王败者寇”,不是胜利者多么牛,因为胜利者代表了今天,如同刘邦战胜项羽,今天的刘邦赢了,无论他昨天多么狼狈都是励志故事,假设项羽赢了那么四面楚歌也就是英雄经历。
在心理学视野中,不是昨天决定了今天,而是今天决定了昨天;不是原因导致了结果,而是结果反推出原因。从这个意义讲,中兴之君正是因为中兴成功了才牛叉,而这样的几率原本少之又少,中兴案例也就弥为珍贵。
物以稀为贵,历史也是如此,中兴之君也就更为难得。也许,知道这一点,也就不会奢望明君出现,而是实实在在依靠自己做点可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