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了《超越感觉》“认知意味着什么”这部分内容,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能够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获得知识。我们通过直接经验,通过检验和证实想法(比如在科学实验中)或通过推理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当借助主题推理这么做时,我们分析问题,考虑所有的事实和可能的解释,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我们通过其他人的告知而被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以及在看电视新闻报道、阅读报纸或者杂志的那种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获取。我们受被动学习所制约,因而依赖在与朋友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中进行被动学习了,也就不足为怪了。
令人遗憾的是,被动学习具有严重缺陷。它使我们易于非批判地接受被告知的事,甚至当告诉我们的只是些传闻和谣言的时候也是如此。”
看了第一遍,没太懂,又读了几遍,才有些明白,发现这里提到的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概念与我的理解不一致。我原以为,主动学习就是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是别人强迫自己学习,这应该是一种学习态度;被动学习却是消极的,被动的,被强迫的,其主观上不太愿意,因迫于外在的压力,不得以而为之。
但是,我这样的理解与作者的观点显然是不一致的。作者认为,主动学习可以是自己的直接经验获取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否正确,还需反复检验,试错,是否在实践中能够得到验证;也可以是通过间接经验学到的知识,但仍然需要自己的逻辑思维或科学实验进行证实或证伪。而被动学习则反之,通过其他人的告知而被动地获取知识,我以为,作者并不否认,通过其他人的告知获取知识的方式,事实上,读书、听讲座、上课,等都属于此种方式,但是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本身是没有错误的,重要的是对于这种途径获取的知识,没有经过思考、分析和运用,而是人云亦云,这才是被动地接受。
因此,对比作者的观点,我对于“学习”是望文生义式的理解,是肤浅的,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要弄清楚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概念问题,其实涉及到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看,学习就是为了改造世界、改变人生、塑造自我。学习到的知识是否正确,只有我们亲身体验(如果可以体验的话)是否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然后再对实践中检验过的知识再思考、分析、总结等再加工;也可以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以此验证别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我们认为别人的观点错误,那么错在何处?当然,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逻辑推理是否存在逻辑问题,这也是对我们思考力的打磨。这种学习显然是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反观自己的学习,对于自己获取的知识很少去不断地验证、反思、纠错,所以,自我能力的提高不够明显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想,我对这段话的解读,是否也算是主动地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