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少见到书报,但我们的童年也不寂寞,那时侯,听故事唱儿歌过家家是最大的乐趣。
那些听了一遍又一遍的儿歌,带着先人们的智慧,流传了一代 又一代,今天看来,仍是有积极意义的。
冬天,各家各户都烧火炕,烧炕时,围着暖和的灶火就念:
狼打柴狗烧火
猫儿在家捏窝窝
一下捏下七八个
你一个我一个
咱给大哥留一个
大哥回家要窝窝
窝窝去了哪啦? 猫含啦。
猫哪啦? 上了山啦。
山哪啦? 雪盖啦。
雪哪啦? 消成水啦。
水哪啦? 和了泥啦。
泥哪啦? 泥了墙啦。
墙哪啦? 老母猪拱塌啦。
老母猪哪啦? 剥了皮啦。
皮哪啦? 蛮成鼓啦。
鼓哪啦? 放羊小娶他妈不咚哇呜敲塌啦!
念到最后一句,大家就会哈哈大笑。
看似粗俗的儿歌中,有常见的小动物,有食物要共同分享,有各种常见物质的特性。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