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被老师逼迫写《感谢苦难》这样的作文吗?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磨砺你的品格,让你的思想升华,苦难是人生为你描绘的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感谢苦难?以及是谁想出这么扭曲的题目?
然而,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下了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因为不写,我就拿不了高分。
从一开始,我就不认为苦难值得感谢,没有人会贱到没有苦难非得自找苦难。
亲身体验过苦难的人一定不会说出“感谢”这样的话。
世界上有一种最深重的苦难,许多人都体验过,并且对它恨之入骨,它叫做贫穷。
最近看到了一条微博,“河北女孩707分考入北大,一篇感谢贫穷,感动无数人。”
这位叫王心仪的女孩在文章中写到:“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看完她写的文章,反正我是没哭,我找不到泪点在哪里。
2
翻看了微博下方的评论,很多网友跟我有不一样的体会:
“贫穷没什么可感谢的,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贫穷的话,会有更好的未来。”
“贫穷不值得感谢,你要感谢的是你在贫穷的环境中,那颗追求向上的心。”
“不用感谢贫穷,该感谢的是,有远见,为了让你好好读书辛勤付出的家人,感谢不断努力不忘初心的自己。”
“感谢贫穷”这碗鸡汤着实有毒,王心怡也确实感谢错了对象,真正值得他感谢的是家人的支持,知识的力量,还有,在这样的困境中,也没想过放弃的自己。
王心怡的好成绩来源于她的天分,努力,家庭的支持,如愿以偿考上了北大,也可能有运气的成分,而其他的寒门学子就未必有这样光明的前途了。
贫穷的家境可能会让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不得不辍学,贫穷的家庭可能会让你连课都补不起,贫穷会让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保不住。
了解过北大清华学子的家庭状况,你就会明白,他们中的大多数出身于中产家庭,寒门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很多寒门学子因为贫穷一生都没有走进大学的校门,一生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王心仪毫无疑问是幸运儿,可这份幸运的侧面,还有多少人,在内心积聚了无数失望与眼泪之后,仍没有换来一个光辉的未来,一生与卑微为伍。
3
在学校里曾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高一时成绩年级前五,被老师称作毫不费力就可以考上北大清华的人。
就是这个天资聪慧的男孩,后来成绩一落千丈,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只考了450分,高考成绩更是让人难以相信,他只考了400分。
是因为贪玩,早恋,打游戏让成绩一路下滑吗?
都不是,因为贫穷。
你能想象一个身高180的人,体重只有52公斤的样子吗?
用骨瘦如柴形容并不过分吧。
他的家境不是一般的贫穷,父母一年只给他一万元,包括了住宿费,伙食费还有学费,日常开销。
他的伙食费一个月平均下来只有200块,还不够普通人吃两顿肯德基的呢,贵的东西自然不敢吃,平时只吃一些粥,咸菜,馒头之类的,最穷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天生营养不良加上贫血,又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补给,上课时注意力一直集中不了,听不懂课,题自然也不会做,成绩一路下滑是必然的事。
老师最后惋惜地说了一句:这样的孩子如果出生在一个条件稍好的家庭,以他的天分和才华,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更多时候,贫穷不会成就一个人,而是会毁掉一个人。
在贫穷的环境中,漏网之鱼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剩下的,会被一生囚禁在网里,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牺牲品。
4
作家连岳写到:“永远不要感谢贫穷,只要在观念里留一点这种精神自虐狂的根,你就可能滑回贫穷,观念引导行动,坏观念将带来坏行动。”
见过太多被贫穷折磨得体无完肤,在麻痹的生活里日渐颓败的面孔,一次次费力挣扎后的无疾而终,一次次撞破头颅后无力改变的挫败感,这样的人生每天都在这个庞杂无序的世界如实上演。
这样的人生不值得感谢,但值得改变。
不一定人人都可以逆袭为王,不自暴自弃却可以为人生多添加一些可以与贫穷对抗的筹码。
奉上王小波的一段话:“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世界在你身上贴上贫穷这个标签,是为了提醒你记得改写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不是让你沉浸在其中自我感动,自己欺骗自己,还要佯装感谢它。
贫穷大多生而有之,无法避免,只能忍受或改变。
忍受不了的时候,就去改变,改变不了的时候,就只能忍受,只有这两条路。
要么让贫穷君滚蛋,要么让贫穷君继续荼毒你,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