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云南思茅,一个四季都是绿意盎然的小城,那里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盛产茶叶,城市因此改名普洱市,可我仍习惯叫它思茅,这样来得自然来得亲切。因为普洱茶的缘故,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思茅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斑鸠坡茶马古道已有1800多年历史,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这条曾经的“茶盐官道”在植被茂盛、绿树成荫、鸟语啾啾的森林中向北延伸,自然天成的大氧吧令人神往。随着普洱茶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茶马古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地方都有茶马古道的遗址。很多年前思茅就开发修复了一段茶马古道,古道的长度为11公里,南起思茅腊梅坡、北抵思茅坡脚(又名“白嘟祺”)。历史上,由南向北走是将思茅产的普洱茶运往消费地,由北向南走则是将内地的各种商品带回思茅。
去年国庆假期我们自南向北从腊梅坡走到了坡脚,很喜欢这条迷人的古道,今天决定自北向南再走一次,徒步穿越斑鸠坡茶马古道,想像着像马帮一样,靠双脚走到思茅去,心里还颇有些激动和期待。
今天的起点----坡脚(白嘟祺),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是一个彝族村庄,村子不大,据说是宁洱地震之后整村重建的,估计有20多户人家,每户都是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墙面上画有各式年画,色彩鲜艳、吸引眼球。感觉在云南有很多叫“坡脚”的地方,或许是与云南多山的地形特征有关,上坡、下坡,这是云南山民生活中常有的轨迹,我们今天的路程就是这样的风格。
古道穿过绵延的茶山、翻越群山峻岭、趟过小河,不管是哪些路段,石头都是主角,各种形状的山石、河石镶嵌在路面,凹凸不平、起起伏伏,无数次的人行马踏已将石头磨炼得圆滑光洁,长满了绿色的青苔;石头缝隙中填满了松针与落叶,绿色的石头配上黄色的树叶,极其协调养眼的搭配。
9公里与8公里里程碑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被岁月打磨得圆滚光滑的石头上,马蹄走出来的足印依稀可见。因为林中潮湿的缘故,石头上覆满了绿色的青苔,枯黄的树叶落下,这里便成了镶嵌了绿宝石的梦幻小道,行走其间,甚是享受。
不管从哪个方向出发,走到炮楼丫口,基本就走到古道的最高海拔了,余下的路程就以下坡为主了。和“坡脚”一样,“丫口”是云南常见的地名之一,但凡到了丫口,一定是到了山顶或者离山顶不远了,地名就是这样直接了当、简单明了。
走这条路,最惬意的当数漫漫古道茂密如荫的植被了,几乎所有的路段都是树木繁茂,阳光拍打着树叶,在古道上洒上一道又一道花斑,很好看的样子。途中遇上几次小雨,耳边听闻沙沙的雨声,却不曾感到雨滴落下。
行走在古道中,从高高的树梢上传来啾啾的鸟鸣,持续长久、忽远忽近,听起来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鸟儿在鸣唱。记得在网上查询到这条古道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山上斑鸠鸟很多的缘故,我不知道这响亮的“啾啾啾……”是不是斑鸠的叫声,但是有鸟语花香、松涛阵阵相伴,却让我们的行程变得特别美妙。
当地正在开发斑鸠坡古道遗址公园,将古道划分为若干区段、竖立了不少景点标牌,我没有太留意这些标牌,对“滚马坡”却多了几分关注。
滚马坡以其险峻闻名于古道。古道的一面是十分陡峭的山坡,传说,路经滚马坡,人累马乏,小心翼翼,人马稍有不慎,就有滚下坡的危险。往往这个时候,山贼会乘机出现,将速度变慢的马帮,连人带马推下陡坡,然后抢劫货物。今天走过这一段,感觉确实有几分险峻,却想象不出马帮曾经遭遇的那份艰辛了。
热带雨林的阵雨说来就来,下午遭遇两场大雨,给了我们一份别样的体验。古道上的石头被雨水冲刷得清清爽爽,泛起阵阵亮光,间或有几股细水流过,淅淅沥沥,颇有几分温润的情调。
里程碑上的数字越来越小,离古道的起点越来越近,意味着离城市也越来越近。看得出,这一段路是新建的,虽然路面整整齐齐,却少了些古道历史的沧桑感。沿路正在建设公园的各种设施,感觉我们已从古道穿越到了现代。在这里看见一段用红线保护起来的古道路面,想必是要留给将来从城里来公园游玩的人们见识古道长相的吧,在我看来,这一段远没有我们之前走过的古道路段精彩。
我们走到今天的终点----腊梅坡村时,早已是雨过天晴,蓝天依然、白云散漫,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里是斑鸠坡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思茅城区的一个村庄。从这个意义上说,靠着双脚,今天我们走到了思茅,一份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今天的路线轨迹。看了地图才发现,茶马古道夹在G213昆洛公路与G8511昆曼高速公路之间。很有意思,三条道路建于不同的年代,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好像是三个不同的里程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山里人走出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