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言不由衷总是那么容易,真实和敞开总是那么艰难。
每一次敞开,都意味着一份风险。
可能得到的只是一番自己也明白的道理,可能是一番道德谴责,或者一个温柔的截流“亲爱的,我懂,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这不算什么!”
碰到许多内向的人,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话很难。
有时候,说一句话需要反复思索;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结巴;有时候,很快地说出,又很快地后悔。
总之,每一次说话,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难事。
沉默、反复思索、结巴和后悔,都意味着他们对说话的抗拒和恐惧。
越是这样的人,越需要敞开,越需要倾听。
事实却恰恰相反,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回避人,回避交流。他们往往封闭自己,不愿意敞开。
1
遭拒太多,是他们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
可能他们选择倾诉过,但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你想的太多了”、“你应该这样……”、“都是好心,别放在心上”等等。
“你想的太多了”,暗含指责的意味。传达给他们的是,你的想法造成了你的痛苦,你咎由自取。
“你应该这样做……”属于道理式交流,带给倾诉者的感觉是:他现在所做的都是不应该的,都是错的。
“都是好心,别放在心上”,这句话很直接地传达给倾诉者一个感觉:他竟然不懂得别人的好心,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人。
可能他所做的真的是错的,但既然他求助,显然是已经很痛苦,想得到安慰。这时倾听远比指责重要的多。恰当的回应远比精彩的道理有用的多。
如果,这几句话换成“你真的很不容易”,“咱们换个方法怎样”,“我十分同情你现在的处境”,这会让求助者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理解。愿意打开心门,这样,交流就会顺畅得多。
2
害怕受伤,是他们封闭自己的另一主要原因。
看到太多渴望帮助别人的人,不仅没有帮到别人,反而使人更受伤。
也看到更多的求助者,原本想要倾诉获得同情,结果落到十分尴尬的处境,不得不替自己辩解虚饰。
当那些内敛的求助者前来求助,或者看似无意地表达自己的软弱时,通常情况下,他已经处于精神的陷阱中不能自拔,才会冒险求助,勇于示弱。
而被赋予“帮助者”身份的人,往往是他们已经深思熟虑许久,才选定的对象。
因此,对于求助者来说,求助的过程就被赋予了几乎神圣的意味。
内向的人,特别容易把具体的事件象征化或神圣化,这也是他们痛苦的重要原因。
如果“帮助者”对这一类求助者的特殊心理没有意识,很容易伤害到求助者。
这时,真实和敞开,可能对求助者来讲是最好的馈赠。
真实,诱惑真实;敞开,诱惑敞开。
求助者会从帮助者的真实和敞开中获取安慰力量和表达的渴望。
这也恰恰是最难的一环。因为,无论对求助者还是帮助者来说,真实和敞开,都意味着风险。
3
人生,既充满细碎的幸福,也充满细碎的痛苦。
当我们与人交流沟通时,常常会直面别人的痛苦。有些,我们可能想都没有想到过,更不要奢谈理解。
那么,如何面对超出我们经验范畴的求助者?
真实。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能体会对方的痛苦,但是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哭泣。你的真实,会遇到他的真实。真实认识真实,也认识虚假。
聆听。很多求助者来求助时,答案就在心中,比如“饶恕”。但是他做不到,所以才会非常痛苦。那么,充满同情的聆听,可能是最好的帮助。
帮助,不一定是让对方立即愿意做正确的选择。减轻他的心灵压力和精神痛苦,也是帮助。
正确的选择,在他拥有这个能力时,自然会来。我知道,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会认同。但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破碎之人,宁愿一直待在破碎中,却不愿向人求助,就是因为他听够了那句“我早就向你说过,应该……”
如果他有能力,他早就如此选择了。那么,我们对他就没有丝毫意义了。
那些哀伤抑郁的人,不应该一直在哀伤抑郁中。哪怕他们再活该,上帝也希望他们能够快乐。
如何能够让他们敢于真实敞开,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同情,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毕竟,我们也失败无数次,上帝都饶恕了我们。
真实和真实能够在虚伪的异乡中抱头痛哭,绝不会互相指责。
敞开和敞开能够在封闭的世界里融于一体,绝不愿互相隔离。
每一次真实的敞开,都是一次心灵的冒险。真实的敞开,看到的不应该是软弱,而是勇敢。
终有一天,真实和敞开不再面临风险,我们的愿望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