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
这则说的是质与文的关系。一个人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有孝悌忠信的内在品德,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如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虽粗鲁,但至少他不虚浮、虚伪。但若一个人有些许的文采,如古代的史官,但是却不能诚信,歪曲历史,内心本质没有真诚,就显得有虚伪不诚实。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文跟质,表面是文,内在为质,内在的和外在的要平衡,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这一则讲的是求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之者,就我们知道、我们能理解,对于圣贤的学问,知道个大概,能理解一二;第二层是好之者,对所有之物十分喜好,学过之后,对自己有用,习得了一些方法;第三层乐知者,以求学为乐,真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颜回一般。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所学之物仅仅只停留在第一步,而乐之者并非一步就可做到,所以我觉得这三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