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因为一些变故,心情低落,在大街上闲逛,了作散心。走啊走,竟陷入迷途,无意中耳边传来丝竹管弦之乐,夹杂高亢悲情之音。又远远地看到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被围的水泄不通。自己被吸引,紧走几步,向他们走去。
走近一瞧,小小天地,别有洞天。有的人在练摊,有的人在打牌,还有人在行医卖药,鼓吹自己是“民间大师”。围观的人们,部分在看人打牌,小部分在淘货,大部分在听戏,演唱的是豫剧,自带乐队。自己来了河南,到了郑州,才发现戏曲,特别是豫剧,在群众中间的深厚根基,朋友曾自信的说,有几个河南人不会唱几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和“辕门外三声炮”的。在周末的各个公园,哪一个没有剧团演出?所到之处,自己听到的不是对戏曲,现在是衰落的事物,的鄙夷,而是油然的自豪。
自己站在一旁,认真听着撕心裂肺的《清风亭》选段。一个声音响起,使自己目光稍微一转,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一位中年大哥,四十岁出头的模样,清爽的板寸发型,五官端正,皮肤呈现出经风吹日晒的铜褐色,穿戴齐整,不似周围同龄人坦胸露乳的模样。一辆共享单车放在身后,他正在询问小摊老板一个小风扇的价格。老板说,10块钱。大哥把小风扇在手中反复端详,好像要找出几个缺陷出来。最后还是放下了,站起身,来到单车旁边,扶着车把,双眼却死死盯着小风扇,如同一尊雕塑,身体一动不动,时间仿佛静止了几分钟,流露出一副内心剧烈斗争的样子。等到自己回过神来,大哥已经推车走远了。可是这一幕如钉子一般,锲如脑海,久久不去。他,从此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自己,也记住了这一个地方,大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