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顶尖高手,都是知行合一的人。

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众多学生中,有几位非常有名,比如颜回、子贡和子路。

子路,身怀武功,是个不怕死的人。

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如果您要带兵出征,您会带上谁?”

这个问题是子路给自己设计的,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勇敢,肯定是孔子带兵出征的首选。

然而,孔子却说:“我不带不怕死的人,我只带那些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像你这样不怕死,只是一味勇敢的人,我是绝对不会带去征战的。

为什么?

子路虽然非常勇敢、不怕死,看似最适合征战,但其实这类人不会小心谋划,很容易因一时冲动而送死。

这正是孔子对子路的谆谆教诲,他是在提醒子路:你应该知道害怕,你要小心谋划,不然就会送命。

其实,孔子对子路的这类提点,在《论语》中出现不止一次,而子路也一直跟在孔子身边认真学习。

但结果呢?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大夫。

卫国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了卫出公。

于是,卫出公闻讯逃到了鲁国。

听说这事后,子路立即返城。

孔子另一位学生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而且城门已闭,你就不要回去送死了。

但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于是,子路入了城,而后就被杀死了。

这是一场毫无必要的政治斗争,子路原本也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了主动送死。

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对他的学问十分佩服,在众多弟子中,子路也是一个认真学习的人,孔子对他,也如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但是,子路的学习,却仍停留在“口耳之学”的层面。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老师的思想,入了他的耳,然后就出了他的口,始终没能知行合一。

如果,他能把跟老师学到的东西,踏踏实实做到了,他就不会死于非命,也不会让孔子为他伤心一场。

子路的死,在于他没有知行合一,当真正实践时,他就把老师的多年教诲抛在了脑后。

2 —

  一场假修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知名的藏传佛教导师,在他书里,曾写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我认识一个堪布(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方丈),他很博学,通晓仪轨与经文,并且精勤持戒,对自己的学识渊博与戒律清净非常骄傲。

在同一个寺庙里,有位当地的尼师(即尼姑),没有名气,也不博学,她每天就在寺庙里勤劳地清洗供杯,并准备供佛的酥油灯。

这些都是寺庙里琐碎的杂事,没什么人愿意做。

随着时光流逝,这位尼师因为健康问题往生(即离世)了。

她走得非常优雅,非常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堪布遭遇车祸而折断了脖子,他没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

这时,他很恐惧,因为佛法从未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他也很慌乱,他的行为像是不想死却又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他所有关于无常和死亡的知识都只停留在理智上。

更为难堪的是,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恐惧,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虚伪,还是想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很在意。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我却从中感到了震撼。

原来,我以为只要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就肯定可以安然于病痛和死亡。

但是,从这个真实故事中,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事实 - 一个人如果不能“知行合一”,不论他是多么的精通佛法,最终,他的修行也不过是场假修行。

3 —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很多年以前,我就“知道”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但是,在“知道”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对它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头脑层。

直到多年后,当我真正理解这四个字,并开始践行的时候,我的人生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果,将我从第一次认真思考和试图领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真正彻底领悟,完全践行的时间算进去,我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

-----------------------------------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很多人都会把“我知道”挂在嘴边。

但是:“知道”与“知道”是不同的。

第一层知道,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知道”。

你看了一本书,知道了它的内容。

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道。

荀子曾给这类学习起了个名字 - 口耳之学。

意思就是入之于耳,出之于口,没有经过大脑,也没有走心,更别提践行。

而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知道”。

第二层知道,是“切肤”的“知道”。 

你对书中提到的内容,有过切肤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是灵魂上的共振。

这样的“知道”要比第一层的“知道”略深一层,因为你的心灵已经有了很深的共鸣,它进入了你的心里和脑里。

但,这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层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知”,还是停留在大脑层面上,最多能有一些身体上、内心里的反应。

但,第三层的“知”则直接等同于“做到”。

王阳明曾说:“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是的,如果你能“行”,那么你又何须去背,何须去记?

这,就是“知”的第三层,也就是真正的知道,它代表的正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没搞明白“知行合一”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现在,就让我拿自己举例吧。

虽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所以应该锻炼身体。

但,我并没这样做。

直到生病时,我才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这时,我就有了“切肤”层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没有做。

直到我领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才将头脑中的“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变成了行动上的“知”。

这时,在我嘴上说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时,我已把每天部分时间拿了出来,用于运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不行动”了。

这时,二者就成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在“行”了。

这就像是,当你闻到臭味时,你的“知”是“好臭”,你的“行”是马上捂住鼻子。

相反,你不会在闻到臭味后,提醒自己说:“这是臭味,快捂鼻子。”

前者就是“知行合一”,“知”与“行”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而不是先后发生。

而后者则是,先知后行。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要做到前者那样,闻到一阵臭味,知道“很臭”,同时就已捂上了鼻子,二者是同一时间发生的。

而不是先知后行,或者只知不行。

“只知不行”,就是学是学,行是行,最后啥用也没,一切都只是精神上的自慰,以及“自我”的狂欢和愚弄。 

—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说,“知”、“行”本就合一,那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能知而不能行”的情况?

因为,那些你无法做到的,都不是你的“真知”。

如果是真知,就一定会伴随你的行动,相反,如果没有同步行动,它就一定不是你的“真知”。

也许,你在头脑层面上是知道了,理解了,共鸣了,甚至都能背诵出来,但是,你的身体却背叛了你 - 它依然无法按你的“知”去行动。

而顶尖高手,也是通过长期以来的觉察、训练、修习,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的。

如何做呢?

第一,从改变语言开始

当别人跟你说一个道理时,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简单,你都尽量不要说“我知道”。

因为语言会影响思维,当你改变口头禅“我知道”后,你的思维也会随之改变。

这时,你就有了践行的可能。

我最怕的就是,我的学员什么都没做,就来跟我说“你说的我都知道”。

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就知道,只要他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这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那他这辈子就真的没戏了,因为他永远都在“我知道”里活着,永远都在“我知道”里“进步”和“成长”。

而这些都是假的。

第二,诚意

阻碍“知行合一”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是:缺乏诚意。

之前,我一直说健康最重要,但是,每次要去运动时,我就发懒了,然后就改主意了。

因为懒惰和感到麻烦,我就放弃了那个“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诚意,因为我对运动和健康这件事的诚意相当不足。

很多人,想要成长,他也的确是在不断学习阅读,但是,因为诚意不够,他无法克服自身的惰性,始终无法从“知”跨越到“行”。

其实,你只需自问一下:“我对想做的这件事,保持诚意了吗?”,还是说,你只是想要了解一下,获得一点知识和方法?

相信这时,你会发现,有诚意与没诚意间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你能不断修炼从“知”到“行”的过程,不断缩短这个转化时间,那么时间久了,知行合一就会成为一种真实的习惯 - 凡事,只要是真知,则必然能在当下转化,化知为行、知行合一。

到那时,什么“缺乏行动力”的问题,就都不再是问题了。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真知”,也就是说,那种你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的,不是“真知”;那种别人要求你而你自己不觉得重要的,不是“真知”;那种你觉得“挺对”,但就是无法进入你心,无法激起你内在渴望的,也不是”真知”。

第三 ,在事情上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一件件事上的。

比如:当你真正知道“抱怨”是一件对人对己都不好的事情时,你就能够立刻停止抱怨。

当你真正知道“别人的情感也是情感,不能随意践踏时”,你就会在人际交往时对他人抱持足够的同理心。

当你真正知道“成长最重要的是底层能力”,而不是知识技能时,你就会持续在自己的底层能力上持续用功。

“知行合一”,就是要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历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无意义。

最后的话

当我真正领悟并持续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境界已比之前提升了很大一步。

这一步,是质的变化,是一种飞跃。

当它基本完成时,我知道自己已跨越了人生中那个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门槛之一,来到了新的阶段。

这种感觉,没体会过的人,真是很难理解,对我来说,它真是太爽了。

书写和打磨这篇文章,我花了三周时间。

但是,如果将我从第一次认真思考和试图领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真正彻底领悟,完全践行的时间算进去,则差不多花了十年时间。

当回首这段经历时,我再一次确认了这篇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相信它会帮助很多想要获得真实成长的人,极大缩短从“知行分离”到“知行合一”的时间。

而这也许,也是我这十年领悟实践的意义之一。

- END -

作者艾菲介绍:《直击本质》书作者、“樊登读书”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及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21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