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2,公孙丑章句上3-1》
今天是丙申年丁酉月庚戌日,八月廿五,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一,杨伯峻先生的这节译文,精准;"迫于无奈"使用了长句子,长句子运用得也精彩。读长句子宜一气呵成,中间的气口和断句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句意,这样读长句子也是蛮过瘾的。
孟子说:"仗恃实力然后假借仁义之名以号召征伐的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汤就仅仅用他纵横各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纵横各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
二,什么叫做假仁呢?
"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
借其事,借的是什么事呢?仁义之事。本来没有仁义之心,为了达到目的,借用仁义的名号,这个叫做假仁。假,是一语双关,一是假的,二是借用。
三,什么叫做霸呢?
地盘儿,国土广,军事强,凭这个条件再假托于救世安民之事,此事虽公,其心呢,却不能说出于仁心和公心,实际上为私,这样的就叫做霸。
行霸道的有两个特点:1,威势足以制人;2,名号足以鼓众。所以,称霸的必定依据大国的强势。小国行不行呢?不行。小国既使有霸道的心,也没有成霸道的势。
如果离开国家政治层面,再提炼一下霸道的更一般的特征,突出的一点就是虚胖,我直接用"虚胖"而不是"大"的原因是,用假仁假义支撑的东西,已经脱离了目的性和合理性,事实上长不了,索性用虚胖吧,一则省得概念转来转去解释半天,二则避免污了这个"大"字。
事实上,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怕小,怕假。只要是真的,小点儿也有小点儿的价值,比如说一两足金之于一吨烂铁。那么,为什么都要把自己包装大呢?为了"走成功的捷径",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这么做的结果,往往"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作庄一样,无论现实寿命还是历史寿命都长不起来。为什么呢?掺水的假货,货不真价不实,飘,不落地。成天研究"机会",成天研究"偏好",从来不肯把时间花在做自己上头。虚,立不住啊。
什么叫历史寿命呢?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国灭亡,14年;元朝忽必烈戎马生涯雄视天下,80余年即朽滥不堪,被朱元璋灭了。这种依仗势力的野蛮强人,抓机会打胜仗可以,打下来就歇菜了。
三,王霸的共同点和区别点。
共同点是"所为皆仁",做的都是好事,比如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侯"。孔子赞扬管仲为文明作出的贡献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说,管仲辅相齐桓公,成为诸侯的老大,匡正了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惠泽。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像野蛮人一样没有规矩,披头散发,穿着朝左开襟的衣服呢。
这么大的贡献,孔子又评价管仲"器小",为什么呢?孔子的意思是,管仲才学已具,得到信任,具备行道的位置,可惜,没往道上去,止步于温饱安逸。王夫之先生讲解说,管仲在格物致知方面,超出了当时许多孔门贤人如冉求、子路。管仲既然已得成为器,不能说才质和所学不高,他的"器小"是止步于才学、止步于功业,缺少形而上方面的认识和作为。什么是形而上部分呢?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何修养至善之德呢?在存养以正,在省察以诚。也就是说,格物致知可以成霸,必须上升到诚意正心才能成王。这方面的功夫,管仲没有提高上去。所以,只做成霸业,未能成就王道。
通过孔子的评价和王夫之先生的讲解,如何区别王霸的关键要素就出来了:仁出于假即为霸,仁出于诚即为王。
所以说,学养这事儿虚吗?一点儿都不虚,有没有学养,终将逐一反映出来,一点儿没法儿掩饰。"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只做到这一步了。管仲和齐桓公一死,"诸侯不复宗齐",没人认你这个盟主了。
诚伪的心迹极为细微,然而发展到后面,治道层面上,纯粹还是驳杂,则立时顿异!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